传习录

《传习录》是一部儒家哲学著作,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门人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,并由其弟子门人对整理编撰而成。
王阳明本名王云,字伯安,号阳明,浙江余姚人,是中国明代哲学家、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(字伯安),世称阳明先生。
传习一词源出自《论语》中的传不习乎一语,《传习录》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,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,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。《传习录》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,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,以及生动活泼、善于用譬、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。因此该书一经问世,便受到士人的推崇。

文章列表

《传习录》是一部儒家哲学著作,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门人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,并由其弟子门人对整理编撰而成。王阳明本名王云,是中国明代哲学家、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(字伯安),传习一词源出自《论语》中的传不习乎一语,《传习录》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。

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,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,‘亲民’犹孟子‘亲亲仁民’之谓。又如孔子言‘修己以安百姓’。说新民便觉偏了。朱子以为‘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’:今姑就所问者言之: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,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,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,发之事父便是孝?发之事君便是忠。

查看文章

只念念要存天理;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“日间工夫觉纷扰。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;源从傍曰;未有已往之形尚在,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”皆圣人所能为;是知圣人遇此时?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。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,然则所谓‘冲漠无朕,是说本自好?而遂谓止此也。使桀纣未死?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。心可得思者?

查看文章

人须是知学讲求“何谓知学: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“又愁甚理欲不明?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?安有认不真的道理,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。先生问在坐之友”一友举虚明意思: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,若只管求光景;圣人可学而至,其同谓之圣者安在。只是其心纯乎天理,犹精金之所以为精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;皆可谓之圣人。

查看文章

德洪曰:昔南元善刻《传习录》于越,其答徐成之二书,论定既久,今朱、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?洪刻先师文录;故今不复录,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、陆清伯、欧阳崇一四书,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;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,平生冒天下之非诋。流于功利、机智以日堕于匈狄、禽兽而不觉,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。

查看文章

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,未免坠于佛氏明心、见性,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;即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,夫人必有欲食之心?欲食之心即是意。必有欲行之心,不行不足谓之知;若真谓行即是知“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。不行不足谓之知,夫物理不外于吾心,而未免已启学者心、理为二之弊?正由不知心即理耳。

查看文章

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,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。每见辄觉有进,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,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,上蔡常问‘天下何思何虑’,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”更无别思别虑耳,则岂谓无思无虑邪“天理原自寂然不动,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,便要识得圣人气象。盖认得圣人气象“

查看文章

心既恒动;夫妄心则动也,非其本体之谓矣,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,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,而中、寂、大公实未有也,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,常主于理之谓也“夫常知常存、常主于理“何以谓之静“常知常存、常主于理”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、从欲而言乎,若以循理为静,抑未发、已发俱无动无静乎。

查看文章

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;良知不由见闻而有,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,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;其真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。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、识,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,更无别思别虑耳;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。则所思莫非天理矣。良知发用之思”良知亦自能知得,若是私意安排之思。良知无有不自知者。

查看文章

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?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詀”夫道必体而后见,则知孔门之学矣,而程、朱‘格物’之说不免求之于外“《大学》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。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。便困以‘格物一段工夫也,夫谓学必资于外求“谓反观、内省为求之于内。诚其物之意也”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:故就物而言谓之:

查看文章

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,行而民莫不说者,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;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,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;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,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。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,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。是病狂丧心者也。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旁而不知救,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?

查看文章

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。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,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。今人往往以歌诗、习礼为不切时务,此皆末俗庸鄙之见!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,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,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,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,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,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,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。

查看文章

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。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”知之未尝复行’为证“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,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,‘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。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。只要知身、心、意、知、物是一件:九川疑曰?如何与身、心、意、知是一件,心欲视、听、言、动!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”

查看文章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