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君子不讇富贵以为己说,不乘贫贱以居己尊。凡行不义,则吾不事;不仁,则吾不长。奉相仁义,则吾与之聚群;乡尔寇盗,则吾与虑。国有道,则突若入焉;国无道,则突若出焉,如此之谓义。
“故君子不讇富贵以为己说,不乘贫贱以居己尊”,这是君子的修行。“富贵”是指人,后面“贫贱”也是指人。君子不去谄媚富贵者,又有钱,社会地位又高的人叫“富贵”,对这种人君子不去给他献媚。献媚达到什么效果呢?“以为己说”,让自己得好处、自己高兴,君子不去做这样的事。你为什么奉承有钱人或者社会地位高的人?是你希望从这得到好处。对贫贱者“不乘”,“乘”是在……上面,我们说乘车,就是你在车上。所谓的不在贫贱者上面,就是不凌驾在贫贱者之上,别去仗势欺人,别看不起人家。“乘贫贱”是什么心态呢?“以居己尊”,为了体现自己地位高、自己尊贵。他说的是修行者的一种心态和做法,面对富贵者不谄媚,面对贫贱者也不看不起,也不是凌驾在别人之上,要摆出这样的心态才是一个修行者。
“凡行不义,则吾不事”,“事”是侍奉,凡是那些行不义之事的人,我不去侍奉他。“不仁,则吾不长”,如果上级领导不仁,我不把他当作领导。
“奉相仁义,则吾与之聚群”,“奉”,奉行,“相”,辅助,这个人奉行仁义并且辅助仁义,所谓辅助仁义,是帮着仁义,是站在仁义这边的,那我就要和他站在一起,这是君子的态度。
“乡尔寇盜,则吾与虑”,古人认为这里可能也丢了个字,应该是“吾不与虑”。“虑”是考虑,“乡尔寇盜”,就是你倾向于强盗。古代的“寇盜”细解释的话,“寇”是抢,“盗”是偷,如果你又偷又抢,那我就不搭理你了。所以这里丢了“不”字,不加上这个“不”字就没法理解了。
“国有道,则突若入焉;国无道,则突若出焉”,“突若”指的是冲出障碍,破除一切障碍过去。如果这个国家呈现“有道”的状态,我要突破困难的进入这个国家;这个国家处于“无道”的状态,我要突破困难从这个国家出去。能够做到这一点,叫做“如此之谓义”,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“义”。我们要往小了理解,“义者宜也”,“义”就是妥当,你能这么做才是处事妥当;往大了理解,“义”是道义,你能这么做才符合道义。整个这一段说的是君子修身的注意事项,也是层次比较高的注意事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