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有道,则君子䜣然以交同

曾子曰:天下有道,则君子䜣然以交同;天下无道,则衡言不革;诸侯不听,则不干其土;听而不贤,则不践其朝;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,不通患而出危邑,则秉德之士不讇矣。

“曾子曰:天下有道,则君子䜣然以交同”,天下有道的时候,“䜣然”是很高兴的样子,君子就会很高兴,“交同”,去结交志同道合的人。实际上讲的是,君子要出来做事,“天下有道则仕,无道则隐”,有道的时候要出来做事、当官,这个时候你就要结交和你志同道合的人,你再独善其身就不对了,不能“独”了,得“交同”。所以在天下有道的时候,君子是非常高兴的出来做官,而且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为什么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呢?一起努力完成伟大的事业。

“天下无道,则衡言不革”,天下无道的时候,政治不清明的时候,君子的做法是“衡言不革”。“衡”是通假字,通“横”,所谓“衡言”就是直言,“革”是改,“衡言不革”就是直言不变。在天下无道的时候,君子要独善其身,但也不能同流合污,所以仍旧要直言,说正直的话,不能因为世道而有所改变,就说些违心的话,这就不是君子了,这叫“衡言不革”。

“诸侯不听,则不干其土”,诸侯不听从我的建议,不按我的方法治理国家,“干”是犯,“不犯其土”就是不登上他的土地。如果这个诸侯不听从我的意见,不按我的方法治国,那我就不去他的国家。

“听而不贤,则不践其朝”,听了以后不认同,“贤”是好,不认为这件事好,“践”和“踏”是同义词,那么就不踏上他的朝廷,意思就是不在他的朝廷上当官,但可以住在他的国家,在他的国家隐居,但不当他的官。

“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”,因此君子不会冒犯他人的禁令而进入他人的国境,就是我不会进入你的国家还跟你对着干,这是儒家的人生智慧。他不听你的,也不认为你说得好,你还要坚决地到他的国家去,还要当他的官,你要做什么?要么同流合污,要么跟他对着干,只能是这两种结局。你跟他同流合污,这在是儒家绝对不可取的;你跟他对着干,也不对,那就叫“犯禁”,人家是统治者,“犯禁”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啊?所以“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”,这个国家不行,统治者昏庸,政治不清明,你就不要到他那去了。这是第一点,当跟统治者不是同一理念的时候,我们不去冒犯他的禁令,也不进入他的国境。

这是在你没有进入他的国境的情况下。但还有另一种情况,你在这个国家隐居,这种情况怎么办呢?要贯彻的原则是“不通患而出危邑”,“通”是共,不共患,不跟他共患难。“邑”,是城市,这个城市出现危险的时候,我就走了,不和你共患难,这是君子的另一个态度。

我们讲《孟子》的时候提到过,打仗了,孟子撤了,吩咐看家的,不要让人动我的墙,别让人伐我的树,等过两天战争结束了,就回来了,弟子不理解。实际就是曾子说的这句话,“不通患而出危邑”。为什么不留下来与他同甘苦、共患难呢?因为他不值,他不听你的,不贤,因为不听你的才会遇上灾难,这个时候就应该撤了,不应该承担这个后果。

下面这句话就不理解了,和上下文都连不上。“则秉德之士不讇矣”,“讇”通“谄”,“秉德”就是坚持道德,“秉”是持,字面意思是坚持道德的士就不会谄媚了。这句话放在这,跟上下文什么关系,看不出来。前面说的是国家领导者不听你的,你还没进入这个国家,就别进入;要是在这个国家隐居,一旦有危险就先撤,跟谄媚不谄媚领导没有关系。所以说这句话放在这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阐释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