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知焉谓之友;无知焉谓之主

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,曰:“吾无知焉。”曾子曰:“何必然往矣!有知焉谓之友;无知焉谓之主。且夫君子,执仁立志,先行后言,千里之外,皆为兄弟,苟是之不为,则虽汝亲,庸孰能亲汝乎?”

“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”,“门弟子”就是弟子,不知道是谁,没有人名,“之”是动词去。曾子的一个弟子将要去晋国,临走的时候他跟曾子说“吾无知焉”,我在晋国没有认识的人。有点心虚。“曾子曰:‘何必然往矣!’”,“往”是去,你何必那样才去呢?言外之意,非得有认识人吗?没有认识人,这个新的国家我们就不能去了吗?

然后曾子往下解释,“有知焉,谓之友;无知焉,谓之主",如果你有认识的人,他知道你、了解你,那这个人称之为“友”。我们以前讲《论语》的时候说过,“同志为友,同门为朋”,这是古人对“朋友”二字的界定,是有细微的区别的。像你们这样的师兄弟关系才叫“朋”;有共同志向、互相理解的叫“友”。曾子告诉这个弟子,“有知焉,谓之友”,如果晋国有一个和你有共同志向、非常理解你的人,那他是你的朋友。“无知焉,谓之主”,这人对你一无所知,那么他是你的主人。什么意思呢?古代旅店业不发达,出门经常没有旅店可住,然后就要找人家借住一宿,在人家吃住,第二天临走的时候给点东西或者钱,那么这家人叫“主”。曾子的意思是,如果这个人不了解你,他就不能接待你吗?难道说只有你的朋友才能给你安排食宿吗?不认识你的人,也能给你安排食宿,那他就是你的主,你就是客,你俩是这个关系。不是朋友关系,但一样有人安排食宿,那你为什么非得要在晋国有认识的人呢?有了解你的人当然更好,你奔着他去;没有了解你的人,你的食宿一样能解决,没问题。他先是安慰这个弟子,然后下面讲更大的、更宽泛的道理。

“且夫君子,执仁立志”,况且作为君子,你要坚守着“仁”来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。“先行后言”,先行动上做到位,而后再说,别说完了话不能兑现。如果你能做到这两条的话,“千里之外,皆为兄弟”,千里之外也有人会和你亲如兄弟。

“苟是之不为”,“苟”是假如,是指“执仁立志,先行后言”,“不为”是不做,假如你不在这个方面努力去做。“则虽汝亲”,“则”是那么,“虽”是即使,即使是你的亲人,“庸孰能亲汝乎?”又有谁能和你亲近呢?“孰”是谁,假如你不能做到“执仁立志,先行后言”,不在这个方面去努力践行的话,即使是你的亲属,又有谁能够和你亲近呢?曾子说出了这么一番道理,我们要说得更直白、更简单一点,就是你为人地道,走到哪儿都有弟兄,要是你为人不地道,连你家亲戚都不愿搭理你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