弟子毋曰,不我知也,鄙夫鄙妇相会于廧阴,可谓密矣,明日则或扬其言矣;故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,未笃故也,胡为其莫之闻也。杀六畜不当,及亲,吾信之矣;使民不时,失国,吾信之矣。
从这往下,曾子谈的问题有点散,古人也认为可能有缺文。“毋”是不要,“不我知”是倒装句,就是不知我。曾子对弟子们说:“弟子们不要说。”不要说什么呢?“不我知也”,没人知道我,没人理解我。为什么呢?他说“鄙夫鄙妇相会于廧阴,可谓密矣”,“鄙夫鄙妇”不能按卑鄙去理解,是粗鄙的意思,就是粗俗的,当然也略有贬义。在先秦时期,“鄙夫鄙妇”一般是指乡下的普通劳动者、普通男女。今天翻译过来就是没文化的、很普通的男男女女。“相会于廧阴”,“廧”通假字,通墙,“廧阴”就是墙根。有一对没文化的普通男女,他们俩在墙根底下相会,“可谓密矣”,这件事可以说很秘密了。“明日则或扬其言矣”,“明日”就是第二天,“则”是就,“或”是有人,“扬”是宣扬,“其言”他说的话。从表面上看,这两个人在墙根那儿相会,这件事是很机密的,但第二天就有人把他俩当时相会时说的话都宣传出去了,都传播出去了。
曾子是举个例子,告诉弟子们不要说“不我知也”。你说没人理解你,没人了解你,那怎么可能?人家那么机密的事,最后都被人知道了,那你还有什么事能说人家不知道、不了解的?所以,他讲“故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”,你现在说人家不了解你,摆出一个怀才不遇的架式来,主要是你认为在实行仁义,人家不理解你、不了解你。“士”是指读书人,“执”坚持坚守、坚定地奉行。如果你作为读书人坚持仁和义,并且明明白白去行,去落实,在行动当中体现出来。“明行之”,在实行仁义的时候是公开的,明明白白去实行的,不是偷偷摸摸的,像他俩在墙根相会是偷偷摸摸的,然后人家都知道了,你现在公开实行仁义,大家怎么还能不知道呢?“未笃故也”,“笃”是坚定,如果真是你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你在奉行仁义,你还觉得自己在公开的奉行了,“故”是原因,原因在于你没有坚定地奉行。言外之意是如果你坚定地奉行,大家就能知道,所以你不要去报怨别人,说“不我知也”。
不要去抱怨别人,这也是儒家一个根本的精神,叫“反求诸已”。当你发现自己奉行仁义别人却不知道、不了解的时候,不要向外求,说怎么他们都不了解我呢?不要在别人身上找原因,原因在你自身,因为你没有做到坚定地奉行。
曾子告诉我们这个道理,这是他教育弟子的一番话,所以他跟弟子们讲,你们不要说“不我知也”,就连那俩人在墙根私会,那么机密的事人家都能知道,何况你公开奉行仁义,怎么能不知道呢?如果不知道,说明你没做到位,没有坚定地奉行,“未笃故也”。这也叫“反求诸已”,到自己身上找原因。那应该怎么做呢?坚定奉行。所谓“笃”,坚定,就是你必须发挥稳定,不能今天这件事上你按照仁义的要求去做了,明天另一件事就和世俗同流合污了,这样的话,别人是不可能知道你奉行仁义的,原因不在别人身上,因为你也没有一直奉行,你自己变来变去都不稳定,叫别人怎么能了解你呢?如果你坚定的一直按仁义去做,大家就会理解你了,这也是儒家的反求诸己精神啊!
“胡为其莫之闻也”,这是个反问句。“闻”是听说,“莫之闻”就是没人听说,哪有事情是别人不听说、不知道的啊?就看你是不是坚定的去做。
到这为止,我认为曾子说的是一层意思,就是奉行仁义必须坚定,然后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,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,反求诸己,不要去责怪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