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曾子本孝》、《曾子立孝》、《曾子大孝》、《曾子事父母》,这四篇核心内容都是孝道。谈完孝道,到第四篇稍带着谈了点兄弟之间的关系,最后顺带谈了点悌。为什么把兄弟关系跟父母关系放在一起来谈?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父母开心,处理不好父母跟着难做,这也是孝的组成部分,整体而言这四篇核心思想谈的是孝。
下一篇《曾子制言》,谈的都是一些礼的方面的东西,相对来讲,内容就比较散了,可以说是曾子的一些名言吧。
曾子制言上
曾子曰:夫行也者,行礼之谓也。夫礼,贵者敬焉,老者孝焉,幼者慈焉,少者友焉,贱者惠焉。此礼也,行之则行也,立之则义也。今之所谓行者,犯其上,危其下,衡道而强立之,天下无道,故若,天下有道,则有司之所求也。
“曾子曰:‘夫行也者,行礼之谓也。’”“行”指的是执行礼。我们常说“你行不行”,关键指的是你行没行礼,你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礼,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品行、修行。什么叫品行、修行?关键是你做没做到礼,所作所为符不符合礼的要求。“行礼之谓也”,“之谓”指说的是,他说的就是执行礼,在生活中按照礼的要求去做,这才叫修行。你说你修行,最后办出来的事都不符合礼,就不是修身了,这是一个总的原则。
下面谈的又是一个礼的原则,什么是礼?具体要求很多,我们讲不过来,要学具体要求永远也学不完,所以要掌握总的原则,在总的原则指导下具体事就能想明白怎么做。曾子这里又说了一个礼的总原则,“贵者敬焉,老者孝焉,幼者慈焉,少者友焉,贱者惠焉。”“贵”,社会地位高的,古汉语里富、贵不是同义词。富是有钱的,经济条件好的,叫富。贵不是,贵是社会地位高的,所以贵和贱是反义词,贵是社会地位高的人,贱是社会地位低的人,指的不是道德。我们今天用“贱”这个字往往指缺德,古人不是这么界定的。这里没有用富这个概念,用的是贵,社会地位高的你要尊敬,这就是礼的一个基本原则。什么是社会地位高?就是指行政级别高的。所以对领导要尊敬,这就叫礼,礼的总原则——看级别不能看年龄。
“老者孝焉”,对于年长的人我们要孝顺,就像对父母尽孝那样,要把对父母的态度作为参照,用来对待比我们年长的。什么叫“老”?他没有说“长”,古人是有区分的。“年长以倍,则父事之;十岁以长,则兄事之。”老、长年纪上有区分,“老”是年长一倍的人,对于这种人你得拿出对父母的态度去对待他;“长”是比你大5-10岁的,像对哥哥那样。把家里的关系挪到社会关系上做参照,所以这里的“老”是有特殊含义的。但也别太机械化,说白了,跟父母岁数差不多的,大到可以差一辈人的,你就应该像对待父母、长辈那样对他,非得纠结是否大一倍没有必要。
“幼者慈焉”,比你小的你要表现出慈爱,这才是符合礼的要求。“少者友焉”,比你年轻的你要把他当朋友对待。我们要注意,“幼”和“少”是分开的,“幼”是指小孩,未成年人;“少”是比你年纪小的,他未必是未成年,你40岁,他35岁,他比你年纪小,这叫“少”。对“幼”表现慈爱,对比你年轻的,把他当朋友,表现出你的友爱和关怀。这两个是不一样的,友和慈的区别在于,慈就是单纯的爱,没有别的要求在里边;友不是,友得守着礼的范畴,有错误要指出,小孩子有错误未必指出,这是有区别的。八岁孩子不懂事,他懂不懂事跟你没关系,惯着就完了。把孩子惯坏了怎么办?那是他父母的事,别管别人家孩子,这叫慈。但对少不能是这态度,“少者友焉”。
“贱者惠焉”,“贱”是社会地位低的,对比你社会地位低的人,要给他恩惠,施恩给他,这才符合礼。这个时候你是付出的、给予的,不是索取的,这才符合礼。为什么?你比他地位高,日子过得比他好,这时你要施恩,给予。
曾子讲礼的总原则,谈了五条,五条里有三条是看年纪分的,两条是看社会地位分的,应用面不一样,分家里、家外。公事、正式场合,到工作单位要按照社会地位来确定你的礼,这时候执行的是贵、贱。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你要尊敬,比你低的要给他好处、施恩,也就是对上级要尊敬,对下级要施恩。剩下的三种是按年纪来的,是私下里,按年纪来决定你对他什么态度,这才符合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