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之行若中道,则从;若不中道,则谏

虽然这一篇的名字叫《曾子事父母》,但里面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孝道,还包括悌,就是怎么跟兄弟处理好关系。

单居离问于曾子曰:“事父母有道乎?”曾子曰:“有。爱而敬。父母之行若中道,则从;若不中道,则谏;谏而不用,行之如由己。从而不谏,非孝也;谏而不从,亦非孝也。孝子之谏,达善而不敢争辨;争辨者,作乱之所由兴也。由已为无咎,则宁;由已为贤人,则乱。孝子无私忧无私乐,父母所忧忧之,父母所乐乐之。孝子唯巧变,故父母安之。若夫坐如尸,立如齐,弗讯不言,言必齐色,此成人善者也,未得为子这道也。”

“单居离问于曾子曰”,“单居离”是人名,也是曾子的弟子。单居离来问曾子:“事父母有道乎?”这个“道”就是方法,也可以理解为准则。说侍奉父母有一定的方法吗?有固定的准则吗?曾子曰:“有。”

下面谈的就是宏观的要求,不是具体的,是总纲。侍奉父母总的要求是“爱而敬”。什么是孝?孝的核心就两个字,第一是爱,第二是敬。对父母要有爱,其次要尊敬,这两个最重要,是儒家最重视的。你如果没有了爱和敬,你再怎么奉养他,提供再好的物质条件那都不叫孝,那叫“能养”,都不叫孝。你仅仅是能养活你的父母,还没有达到孝。“能养”是基本,全民都必须达标的,如果不能做到养,那就谈不上人了。在儒家要称得上是孝,必须做到爱和敬。“能养”是为人的基本,跟修身没关系,每一个修身的人都要修孝字。儒家八德,孝排在第一。

爱而敬是我们需要思考的,儒家讲“仁者爱人”,可以说爱是我们对人的基本点,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。老夫子的解释,对他人充满爱,或者说对他人以爱为出发点,这是儒家仁的基本点。儒家要修这个“仁”字,就是要有爱心,对所有人、万事万物都有爱心,王阳明称之为“万物一体之仁”。仁是分不同层面的,用我们今天话形容就是“大爱无疆”,对所有都要爱。但爱是有不同程度的,儒家的爱不是无差别的爱。儒家强调有差别的爱,虽然对所有东西都应该爱,但爱的程度不一样,有远近厚薄。你对人的爱要大于对动物、植物、大自然的爱;你对熟人的爱要超过对陌生人的爱;你对亲人的爱要超过对熟人的爱。这里面程度最重的是对父母的爱。儒家强调爱是有等差的,不能一视同仁,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一大区别。先秦四大显学儒、墨、道、法,墨子强调兼爱,全都一样爱,儒家不提倡。批判“无父也”,就是眼中没父亲,那不公平,不合理。你分出等差,处理问题才能分出主次,有重要和非重要,处理问题就有主次之别了。当人和大自然的爱发生矛盾的时候,就要舍弃对大自然的爱,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自然保护最后影响人类发展,这就是等差、等级。你把这事理清楚,才能处理问题妥当,办起事来才能知道轻重。父母是最重要的,没人比父母重要。我们要知道对父母的爱,一定要注意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爱心问题,而是在你的心里面对父母的爱占最高层面,对任何东西的爱不超过这个,这才是对父母的爱,做到这一点才是孝。对父母的爱排序上不能排后边,排后边就是不孝。对父母的爱心排第二,媳妇第一,这就叫不孝。所以这个爱是有特殊含义的,一定要在这个爱上父母排最高。其次还必须敬,光爱不行,还得敬,这两个字合起来才是儒家说的孝。曾子谈了孝的总原则:爱和敬。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