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与父言,言蓄子

下面还是排比句,谈的是另一个问题。

前面讲没有资格说什么,下面讲应该说什么。作为子女,对父亲心里有点愧疚,没有完全做到孝,就不能评价人家了,那怎么聊天呢?总不能闭嘴什么都不说吧。这里开始讲能说什么。

“故与父言,言蓄子”,与当父亲的聊天时,可以聊怎么养孩子,重点分享怎么培养子女,怎么教育子女。“与子言,言孝父”,与当儿子的聊天时,重点聊怎么去孝顺父亲。“与兄言,言顺弟”,和当哥哥的聊怎么能够爱护弟弟。“与弟言,言承兄”,和当弟弟的聊天就谈怎么尊敬兄长。“承”的字面意思是“承接”,即顺着哥哥,不拧着干。“与君言,言使臣”,即和君主聊天就谈怎么使唤大臣。“与臣言,言事君”和大臣谈话,就谈怎么侍奉君主、对待领导。例如现在,和员工聊天就谈怎么和老板处好,和老板聊天就谈怎么爱护员工。综合起来这一段的内容就是不说负能量的话,聊正能量的话,重点是弘扬美德,而不是批判指责。

前面讲的没资格谈,是因为谈的都是不好的方面,全是批判指责当父亲的、当儿子的、当兄长的、当领导的没做到位。曾子还没有说不许批判指责,而是说在批判指责之前先反思一下,自己做到位了吗?做不到位的居多,也就是大多数人要闭嘴,别谈了。曾子是让我们在与别人聊天时尽量不说批判和指责的内容,而谈弘扬正能量的,谈美德,谈怎么做是好的。

我觉得曾子这段话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现在如果不修心、不修口的话,好像大家聚到一起聊天,聊着聊着,就开始批评指责了。然后再发展下去就开始嘲讽,挖苦、讽刺,最后没啥嘲讽的就得造谣、制造点笑料,就成了诽谤,这是必然的结局。这是很失德的,对品德修养有很大的伤害。一开始,批判指责说得往往是属实的;但谈着谈着就会不由自主夸大,主要部分还是属实的,部分开始不属实;到最后主要部分不属实了,就变成了诽谤。因此在谈话时要控制自己,想说话憋不住,那就谈人优点,别谈人缺点,弘扬正能量别批判指责。这就是曾子告诉我们在谈话方面的注意事项。而且你一旦习惯了对他人进行批判指责的话,就做不到儒家修行的核心:反求诸己。如果一说话就是批评指责,就是向外求而不是向内求了。今天说张三有什么毛病,明天说李四有什么毛病,那家父亲不是东西,这家儿子不孝顺,我们单位领导比较愚昧,他们单位员工比较完蛋……每天就这些指责批判,姑且不论对错,哪怕是对的又能怎样?能解决问题吗?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而且思维会养成向外求的习惯,不能反求诸己,一遇到问题就向外求找别人毛病,以后再出现什么问题,就把责任推出去。向外求就会导致“迁怒”、“二过”、没担当,一系列的毛病都出来了。可以讲这就是一个“病根”啊!这能滋生出很多其它的毛病。这样的人,我们可以说相当讨厌了!身边有这样的人不容易相处,跟他聊天,都是对周围的挖苦、讽刺,世界都是黑暗的。既然讨厌这样的人,自己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。这就是修行。

所以曾子这段话的核心,用排比句讲出来,就是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批判指责,尽量从正面去说。如果你发现父亲对儿子不好,不要批判、指责他,这样他反而听不进去,应该给他讲,你看人家怎么对孩子,让他反思,用优秀的人去感染、影响他。这是曾子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谈话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