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之孝也,以正致谏;士之孝也,以德从命;庶人之孝也,以力恶食;任善,不敢臣三德。
“君子之孝也,以正致谏,士之孝也,以德从命,庶人之孝也,以力恶食”。古人都认为这句话中间可能有丢字落字的地方。为什么呢?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君主的孝,第二句就是士的孝了,第三句是庶人的孝,怎么没提卿大夫呢?好像缺一个社会阶层,所以古人都怀疑这里有丢字落字。这是我顺便说一句,但是有没有丢字落字就不好说了。读《孝经》你会发现,它是按着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、庶人这么排下来的,依照社会阶层的次序来谈孝的。《孝经》是一个阶层、一个阶层排下来的。古人也是参照《孝经》,觉得这里好像有丢失。
君子的孝“以正致谏”,是要用正道对父母进行劝谏。他说到另一个层面了,孝就是顺,你顺着他点。什么事都顺着他吗?不是。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,也要进谏。发现父母这事办的不对的时候也要劝,但怎么劝?咱们后面再说,有一套方法,这里说了一个总的原则。
士这个阶层的孝,叫“以德从命”,要守着德,接受父母的命令。士这个阶层,我们可以理解为读书人。在古代,它是比庶民高的一个社会阶层,在统治者里是最低的,但是他不是平民百姓。士这个阶层的孝,是要守着德去接受父母的命,不管父母安排你干什么,你要守着道德的标准,就是不能盲从。
以上两句谈的都是贵族阶层,庶人才是普通老百姓。普通老百姓的孝 “以力恶食”。古人认为这句话有错字,认为“恶”应该是“置”,或者是“美”,要是“恶食”就解释不了了。“以力”,靠力量,“食”是食物,就是出力给父母换来吃的,可以引申为物质需求。平民老百姓的孝,体现在你得出力去保证父母的生活。
各个阶层要求不一样,所以,统一的标准是忠,尽心尽力。这一篇开头第一句就提出一个大原则,“忠者,其孝之本与”,孝的根本是尽心尽力。什么叫尽心尽力呢?不同社会阶层要求不一样,对社会尽心尽力的体现也不一样。
作为大领导,对父母的孝,尽心尽力体现在你得用正道去劝谏他,把父母劝到正道上。
士这个阶层,你要守着德,去服从父母的命令。是尊重父母,顺从父母,但是你要用修身的德来应对。他都没谈到物质生活需求,为什么?这个阶层物质需求不是问题,再跟他谈物质,等于不用做就达标了,他就没有做到尽心尽力。
可到老百姓这个阶层,我们发现没谈什么正道,没谈什么人生理想、境界、品德修养,为什么呢?日子还没过好。所以,对于普通老百姓,你的孝尽心尽力体现在哪?你得努力劳动,给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条件,这就是你的尽心尽力。
实际这在今天仍旧是适用的,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,首先得尽心尽力保证父母的日常生活需求。先别饿着肚子谈理想,跟父母谈什么你得有更高的追求,别光想着吃点好的。当然,物质生活都保证之后,就得有更高的追求。像赵丽蓉小品说的:“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就是吃点好的,穿点好的,再找个老伴,这就叫幸福了吗?”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,再来谈有更高的追求。物质生活条件没满足,就先别谈那个,先努力劳动出力,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