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是作为孝子,在语言方面的注意事项。
孝子恶言死焉,流言止焉,美言兴焉,故恶言不出于口,烦言不及于己。
“孝子恶言死焉”,恶是不好,言是言语。不好的话,到孝子嘴里就结束了。“死”意味着结束。理顺一下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孝子不说不好的话,不好的言论别人说可以,到我这止住,我绝不说。这是语言方面第一注意事项。“流言止焉”,流言蜚语到孝子这就停止了,不传播流言蜚语。作为孝子,不应该说不好的话,不应该传播流言蜚语。“美言兴焉”,美好的语言在你这兴起,孝子应该说一些美好的语言。
实际上,这都是上面第二、第三个原则在语言方面的体现:不损害父母的名誉,不让父母尴尬。具体怎么体现的?不说不好的话,不传播流言蜚语,这就是为父母名誉着想。孝子要说美好的语言才能给父母争光,别人评价你:“看人家孩子多会说话。”这才是给父母争光,这是语言方面的注意事项。
“故恶言不出于口,烦言不及于己”,“故”是因此。为什么不能说恶言?这句话怎么理解?儒家另一部典籍,《礼记》上有句话跟这个很像,叫“恶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反于身”,如果恶言不从你口里出来,别人忿怒的语言,也不会回到你身上,“反”是返回,这叫“忿言不反于身”。你对别人恶言恶语,导致对方忿怒,在这种情况下,他也说一些不好的话返给你,这叫“忿言反于身”。
“烦言不及于己”,就是“忿言不反于身”,我们就容易理解什么叫“烦言”了,就是忿怒的语言。“不及于己”,不达到自己,“不反于身”,不回到自身,意思是一样的。
他在解释为什么“孝子恶言死焉”?为什么不能说不好的话?你的恶言不出于口,一般来说,人家也不会用忿怒的语言来对付你,这就避免了很多挨骂的情况。人生挨骂80%都是自找的。首先,你态度不好,你要不跟他恶言恶语,一直好言好语的,对方也很难跟你说出过分的话。一个巴掌拍不响,俩人要是骂起来,他用那么难听的话骂你,那保证刚才你也没说什么好话,你那话肯定也是恶言。
人与人交往,人敬我一尺,我敬人一丈。即使俩人在这生气的情况下,如果你保持不说恶言,对方的语言就会有分寸,不会很过分。他可能也在指责你,如果这时候,你也说恶言,矛盾就逐渐升级了,最后越骂越难听,接着就动手了。就衍生成那句东北话:“能动手的事尽量别吵吵。”如果有一个人始终能管住嘴,不说恶言,那另一个人也很难过分,他就有一个度,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,就不至于升级了。所以叫“恶言不出于口,烦言不及于己”,这是孝子在语言方面,怎样不让父母尴尬,不令父母没面子,不损害父母名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