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几篇都是曾子在论述孝道,是儒家对于孝道的论述比较集中的地方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谈孝道的儒家经典就是《孝经》。传统上认为《孝经》跟曾子也有关系,《孝经》实际是孔子给曾子讲的孝道内容最后记录下来的,我们一般是这么认为。所以,下面谈的这些内容跟《孝经》的内容是相通的。在孔子的弟子里面,曾子是“孝”做得最好的,所以称曾子是大孝。
这几篇曾子都在论述孝道,包括一些具体做法,我们看看曾子提到哪些事情。
曾子曰:忠者,其孝之本与?孝子不登高,不履危,痺亦弗凭;不苟笑,不苟訾,隐不命,临不指。故不在尤之中也。
这些话都是曾子说的,所以只有开篇说“曾子曰”,下面就没再重复。
首先是一个纲领,“忠者,其孝之本与?”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,要做到孝,就得做到忠。孝的根本就是忠了吧?这里是不确定的语气。古汉语里“其……与”就是不确定的语气,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:“忠,就是孝的根本了吧?”曾子用不确定的语气来谈,实际上他是肯定的。那为什么用不确定的语气来说呢?别人不一定认同。这件事如果我们全体都能达成共识,那么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就是这么回事。如果是我个人看法,你们可能不这么认为,那我就要用不是很确定的语气。这是古文的行文惯例,用不确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。
曾子认为忠是孝的根,孝在儒家看来不仅是孝敬、孝顺,而且要做到忠,要尽心尽力。曾子先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,要做到儒家的孝,就要做到尽心尽力。怎么做到尽心尽力?或者说怎么做,才算尽心尽力呢?下面谈的是具体做法。
“孝子不登高”,不往高处走。举个例子,孝子不去爬喜马拉雅山,为什么呢?危险,让父母惦记,这几句话都是这个原因。“不履危”,不处在危险的状况下。
“痺亦弗凭”,“庳”是低,“凭”是临。“弗凭”,不临。就是很低的地方你不要去面临,这叫“痺亦弗凭”。比如说你现在在十八楼,在这窗户趴出去往下看,这就叫“临庳”。你去面临很低的东西,万一掉下去怎么办?就是高的地方不往上登,低的地方别趴那看,不要把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状况下。这是第一个基本的做法。
什么叫忠?尽心尽力。把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注意到,各种细节都照顾到,生活随处想到父母,这才叫尽心尽力。所以,“不登高,不履危,痺亦弗凭”,就是不要让自己处在危险的情况下。
这个对中国古人的影响是非常非常深远的。现在有人总结说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:缺乏冒险精神,我们也是作为缺点来总结的。我认为这跟儒家孝道观是有关系的。我们为什么不冒险?体现孝这种传统。外国人做的一些事情,中国人一般不是太喜欢,比如蹦极,攀山冒险,中国人不喜欢这样的活动。为什么?这是我们的文化,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原因,“不履危”。不冒险的原因呢?是为了孝,不让父母担心。
“不苟笑,不苟訾”,“苟”是随意,“笑”特指讥笑他人,不随便地去讥笑别人。“訾”是指诽谤,或者再说的重一点是怨恨,但是跟上一句要配套,跟“孝”对应,我认为理解为诽谤可能更好一些。不要随便地去耻笑别人,不要随便地去说别人坏话、诽谤别人。为什么?这跟孝有什么关系?容易损伤父母的名誉。
你笑话别人,别人能任你笑话吗?他不反击吗?他要是反击的话,口头禅最常见的就是“国骂”,这不就涉及你母亲了?你惹的别人骂你妈,这叫孝吗?这是损伤父母的名誉,这就是不孝。我为什么不嘲笑他?我不是怕他揍我,是怕他骂我妈,这损伤父母名誉。从这个角度它跟孝有关。
这也是君子的修行。君子的修身是指责自己,不指责别人,笑话别人是一种失德。另外俗话讲:笑话人不如人。你今天就这件事嘲笑别人,过两天可能类似的事,你做得还不如人家。指出别人的缺点毛病,然后是“訾”,带着挖苦、嘲讽,甚至还以夸张的态度去讲人家的缺点、毛病,这是失德,是无德的体现,这不是修行人应该做的。
诽谤别人名誉的同时,也是给自己父母造成伤害。我们刚才说容易招人骂,这是开玩笑,或者说是低层次的理解。如果你经常去讥讽别人、嘲笑别人,经常这样为人处事的话,别人就是不骂你,背后会怎么评价你呢?这人没家教。比较没有涵养的,当面就骂你;有涵养的,最后也得评价说:“这小子没家教啊!”什么叫没家教?那不就是父母的责任?或者用东北方言讲:“有人养育没人教育。”这就是损伤父母的名誉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讲“孝子不苟笑,不苟訾”,这是一个层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