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父可以事君

下面这两段,曾子是在具体阐释儒家这种政治理念。把这个理念先说清楚,下面是阐释的内容。

事父可以事君,事兄可以事长师,使子犹使臣也,使弟犹使承嗣也;能取朋友者,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;赐与其宫室,亦由庆赏于国也;忿怒其臣妾,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。

“事父可以事君”,拿出侍奉父亲的方法,就可以侍奉君主。说得直白一点儿,作为一个孝子,如果能跟你父亲把关系处好,用那套方法拿来对待你单位领导,你跟领导的关系就能处好。但前提条件是你得把“孝”字修到。在孔门里,曾子的特点是大孝。把孝做到位了,用这种方法跟领导相处,你跟领导的关系就能处得非常和谐。前提条件你得会孝。

“事父”要做到儒家的“孝”。儒家的“孝”包括哪些内容?《论语》上说得很清楚。首先要“敬”,“孝敬”。所以孔子讲:“至于犬马皆能有养,不敬何以别乎?”光能养活你父母,这能叫孝吗?你还养狗呢!养父母跟养狗的区别就是“敬”!没有敬,光说能养父母,给父母提供物质生活条件,那你也给你的狗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了,你的宠物住的也挺好。有区别吗?没有区别就不是“孝”。所以孝的第一条就是“敬”。第二条讲“顺”,咱们今天讲“孝顺”,什么事儿你都顺着点儿,别总跟他呛着说。所以《论语》上讲“无违”,不要违背。什么叫不要违背?按《论语》本意来讲,不要违背“礼”的要求。你跟你父母的关系,按照正常的道理应该怎么相处?就是不要轻易违背父母的愿望。只要不违背正道的事情,都可以顺着一点儿。当然,原则性问题不能顺。另外“孝”里面还有一点:“忠”。什么叫“忠”?儒家八德的“忠”讲的是尽心尽力。对父母尽孝,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,要求的是你尽心尽力。为什么没有统一标准?人的能力不一样,家庭条件也不一样。统一标准之后,有人执行不了。假如现在规定每个月都得给父母八千块钱,有的人一个月才挣三千,那就无法达到了。所以说没有统一标准,要求尽心尽力。对待父母是不是尽心尽力、全力以赴了?尽到心、尽到力就是“忠”。所以儒家的孝至少得满足三个字:敬、顺、忠,做到这三个字,儒家的孝道你才算是遵守了。拿对待父亲这三个字对待单位领导,你跟单位领导相处的还能不和谐么?第一,你对领导很尊敬,什么时候都能体现对领导的恭敬心;第二,领导交代你的工作都能尽心尽力;第三,不跟领导顶嘴,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,就顺着点儿。只要你做到这三条,跟领导的关系一般来讲不会太差。这叫“事父可以事君”。

为什么儒家讲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?为什么把孝放在前面,强调孝是根本?因为“移孝作忠”、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”。做到了孝之后,拿出对父母这种孝道的态度,对待君主、对待领导,那么跟领导的关系就会很和谐,你就是受领导欣赏的人。这叫“事父可以事君”。这和前面说的政治理念“家国同构”的道理是相通的,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一个政治理念。

第二句“事兄可以事长师”,儒家八德中第一讲“孝”,第二讲“悌”。“悌”,是友爱兄弟姐妹。如果你跟兄弟姐妹把关系处得非常融洽,把这种相处的方式拿来和年长的同事和老师相处,这叫“长师”。那就能把关系理顺了。前面两句谈的是作为部下、作为年少的人,应该守的两个规矩。在社会上行走,你是被领导者,而不是领导者。那你怎么跟领导处关系?第一,“事父可以事君”;第二,“事兄可以事长师”。这是站在一个被领导者,一个年龄小的人的角度去说的。如果你做到了事父、事兄的话,那么你的亲属关系就能理得很顺。跟长辈处得很和谐,拿出对你老爸的态度对待叔叔、大爷、伯伯、婶子等长辈,那么上下辈儿、纵向的亲属关系、代际关系就能处得很和谐。把这种态度运用到社会上,对领导拿出对待父亲的态度,在单位比你年长的,拿出对待哥哥的态度,那么你的社会关系就都理顺了。如果你真的做到位的话,你的亲属关系,社会关系通通理顺,你的人脉就打理得非常好。从这里我们看出,儒家为什么强调“孝”。这两句话曾子是说给年轻人,被领导者的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