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则未为备也,而勿虑存焉

“备则未为备也,而勿虑存焉?”是对前面的补充,拿出这个状态来,就一定能走到这个高度吗?不一定,还得看你有没有机遇!要是能保证做到前面两点,至少能达到这种状态。但不敢保证你的人生一定能走向成功、一定能当官,但是肯定能达到后面的这种境界。

 “备”,是准备。“未为备”,没准备。“备则未为备”,没准备但表现出来是提前准备好了,这是字面意思。要是能做到前两点的话,人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你都能拿出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法来,在其他人看来,就好像你已经提前做好准备了,处理事情非常妥当。大家觉得你事情处理得特别明白,以为你提前准备好了,但实际你没准备。

“勿”是无。“勿虑”是无虑,就是你不要怀疑。“勿虑存焉”,无疑你会达到这个状态的。怎么能达到这个状态呢?做到前面两点。追求人生的成就,你现在就拿出那个成就所需要的状态、心态来。每一件小事儿都像大事儿一样谨慎地去对待,人生遇到什么事都能处理得妥当,事情都能圆满地解决,如果能够做到这些,百分之八、九十能取得成就。有成就是正常,没有成就才是意外。什么事意外?“命也”、“时也”,机遇不好,那是意外。即使没成功,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事情都能处理得很好,日子也能过得很从容。自己过得舒服,别人看你也愉快,这已经是人生比较好的状态了。

《传习录》里王阳明有一段跟弟子的对话,弟子问王阳明:“大圣人处理问题,为什么都那么妥帖?是他都提前做好预案了吗?”王阳明回答:“哪里准备得许多呀!”人生的事情千变万化,不一定能碰见什么事儿,怎么可能每一件事儿都提前准备好?因为事情的变化会经常出现意外、超出预期的。提前没做好预案,就不会处理了?那就不是修行。修行人最后追求的境界,不是提前准备,而是随时能拿出一个妥帖的方案来。这种境界是非常美好的,也是我们为之向往的。

怎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呢?要修身,从格物练起。“格物格明白,方法自然来”,这是我一直提倡的。如何格物?如何修身?就在曾子说的两点上:第一,对任何小事儿都认认真真对待,这样才能拿出妥帖的解决方法;第二,拿出成功人的心态和状态来,最起码得有一个担当。从当官的角度来讲,要想当局长你得有当局长的境界和担当。什么事都往后缩,推卸责任,怎么可能当?如果拿出这种状态来,无论什么事情不用提前准备,到哪儿都能拿出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法,才能达到后面的效果。这样人生的成功概率就非常大了。

曾子这句话没有说绝对,是有所保留的。不是保你必然成功,如果能把遇到的事情都处理妥当,十之八九你的人生是成功的,不能成功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有些事儿没办明白,把机会浪费了。老天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,成功者就是把握住了每次机遇。不成功人的特点,就是浪费了无数次的机遇。以上是曾子这段话的内涵。

下面这两段讲的是儒家的理念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中齐家和治国的关系。

先秦时候的家,跟我们现在的家的内涵是不一样的,不仅仅讲家、宗族,还指卿大夫的采邑。实际就是一个小的行政单位。因此古人有一种政治理念叫“家国同构”,家和国的结构是一样的。要不理解“家”的特殊含义,这句话就无法理解。为什么家和国的结构是一样的?“家”指卿大夫的宗族采邑。这个宗族采邑,有土地、有人民,还有自己的大家族。把这些合到一起,实际就是一个微型国家,一个微型诸侯国,因此才叫“家国同构”。所以古人认为,能治好家就能管好国,它俩的结构是一样的,就是规模不一样,没有本质的差异。因为性质一样,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通的。古人的政治理念到今天依然是有合理性的。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你要是能管好一个小型的,五、六十人的企业,好像跟你当国务院总理也差不多。管理不外是理顺人际关系,就是体现在用人。要是能把四、五十,以至七、八十的员工都弄明白,做国务院总理,实际上你还是面对七、八十人,七、八十个省长和部长。所以,“家国同构”在当下也是有合理性的。如果能管理好人,治理国家就没问题。都是理顺人际关系,和人打交道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