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就是小问题了,“饮食之”,通过饮食去看这个人有没有自己的一定之规。这也是一个细小的方面,你看他在饮食上,他有他自己的一套东西能守住,这人办事就有板有眼,他有自己一定之规,而且他这个规矩你是轻易打不破的,不为环境所改变,能始终守着自己的原则,这也是一种修行。正常人是做不到的,往往跟着环境变。如果你是跟着环境变的人,那你在饮食上,也会跟着环境变。比如:平常说吃素,这一桌也没有吃素的,于是今儿来点肉吧,他没有一定之规。一开始来的时候说不喝酒,结果经不住劝少整点。你不是糖尿病吗?今儿咋还吃上甜食了?这不是特殊情况嘛!今儿人请客!如果你在饮食上守不住常规,你人生的原则经常会违反,在别的方面也守不住。本来我宣誓戒酒了,但今天这种场合老同学十年聚会,你说不喝点吗?然后这个规矩就被打破了,喝完酒之后,你老同学约你嫖娼去,也就容易跟着去了。如果持之以恒,长此以往,日常生活就没有了规矩。早上都6点起床,但今天特殊情况,那就8点起床了,你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守住。所以要通过饮食这件小事去观察人,看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常规。这个常规是啥?是他做事一板一眼,不容改变。或者我们说点负面的话,这人守死规矩,相对来讲是可靠、可信的标志。好像这个人不知道变通,恰恰给我们一种可信度,什么事交代给他会非常放心。所以领导用人,喜欢用这种人。以前有个笑话,也算是寓言,领导告诉部下,你帮我买点酒,出门往东走,这主儿去了,一会儿拎着瓶回来了,说这酒卖没了。然后领导说那你就不知道换一家店?领导表面上是不满,实际对他的信任度是增加了。换另一个人,也是告诉出门上哪一家店买什么酒,实际领导知道那家店酒卖没了,一会儿这人买回来了。你在哪买的?你说的那家店没有,往东走没有,我就往西走一圈给你买回来了。领导说好,但实际上领导心里对这人是打鼓的,心里不托底,为啥?太灵活。所以我们要知道守住常规的人,表面上看比较呆板,不知道变通,但他洽洽能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。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,非常容易的,非常快速的建立起来别人对你的信任感,你要有一定之规。这是第五个。
第六个“利之,而观其能让也”,“利”就是给他利,看他能不能让,实际这个考察的就是儒家八德的“廉”字,观察这个人是不是廉,是不是自律。骨子里头是廉,表现出来的是谦让,肯定得守着这个“廉”,要没有廉洁的精神,是不会让的。廉洁自律的人,给他“利”,他考虑的是这个利合不合适。比如,部门这个月业绩好,作为部门经理,领导给50万的奖金,领导批的,也不是我自己争取的,我把这50万揣兜里,这就没有廉。廉洁自律的人,他会考虑这个利合不合适,是这个团队做的项目,领导单独奖励50万,底下人没有,这我得了合适吗?他会考虑这一点,这是大家一起努力才有结果的,我一个人拿奖金不合适,这50万我们部门均摊一下,我可以多拿点,但底下人也不能没有啊,要不影响工作积极性。要能做出来这一点,他就是一个廉洁自律的人,面对利益不昏头,不贪,这样的人才能把事办明白。如果眼里就盯着利,他是做不出让的举动的,领导这50万点名给我,我也付出了,所以我应该得,就会这么考虑问题,不让。所以“利之,而观其能让也”,骨子里考虑的是能不能廉洁自律的精神,表面上考察的是他有没有谦让精神。如果廉洁自律,那么就放心让他管钱,放心把大的事情,大的项目交给他,这是对人的一种考察。要没有,表现出来的是不谦让,这个人干不了大事,他带团队肯定会出问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