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观察人的总原则,下面这一大段仍旧是观人具体方法。提到了九种具体方法,但差不多都是观察人的不同层面。即为九个方面,而且都是排比句:
临惧之,而观其不恐也;怒之,而观其不惛也;喜之,而观其不诬也;近诸色,而观其不逾也;饮食之,而观其有常也;利之,而观其能让也;居哀,而观其贞也;居约,而观其不营也;勤劳之,而观其不扰也。
“临惧之,而观其不恐也”,古书一般认为,“临”字,应该是衍文,所谓衍文就是多出来的,是抄书多写的一个字。所以这句话应该是把“临”字去掉,就是“惧之,而观之其不恐也”。我们对古书的原则是不能轻易改,就是认定这个字是后来抄书抄多了,也不能把它删了,为了谨慎、慎重,原文给他留着,我们在讲解的时候,可以说这个字是多出来的。“惧之”就是吓唬他,通过说一些危险、灾难来吓唬他,看他能不能做到不恐惧,不畏惧。曾子这里谈到都是“不”,否定的。从这一角度说,我们要把“不恐”换一个角度,反义词是“勇”。通过跟他谈一些可怕的事情吓唬他,通过这个来观察他是不是不恐惧,或者是不是勇敢,这就是对人性格品行的一个考察。这是不是指讲鬼故事?当然不是指讲鬼故事,谁听了都害怕。指具体人生的事,比如说一起炒股票被套牢了,说一说人生的灾难,人生可怕的事件后果,你看他是不是恐惧。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这个人心很大,你说啥他都不往心里去,这才是不恐。但有人想这股票又跌了,好像被套牢了,里头还有不少钱呀,今晚就睡不着觉了,这就是恐,心理素质不行,所以你和他就干点小买卖,别干什么大事,这是第一条“观其不恐也”。
第二条“怒之,而观其不惛也”,“惛”是指乱。激怒他,让他生气,然后看他生气之后乱不乱。普通人,生气之后乱是正常的,人一生气看问题也乱,说话也乱,气的说不出话来,说话也颠三倒四的。如果这人生气之后跟你拍桌子讲理,然后在这跟你说的非常有逻辑有条理,那这主儿才是比较可怕的,轻易斗不过他。愤怒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混乱的,他在愤怒的状态下思维非常有逻辑、非常严谨,他还有什么情况不严谨、不合逻辑呢?这个人非常缜密,不容易犯错误。
下面讲的正好相反,“喜之,而观其不诬也”,“诬”是“妄”,就是妄念的那个“妄”,虚假不真实。观察他高兴的时候会不会说一些不真实的话,会不会有些虚妄的东西。这是人的常态,一高兴,往往说话就要有水分,就有虚妄的东西。如果你突然在股票上赚了800万,这个时候,人家请教你怎么挣的这800万,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?你眉飞色舞跟人说,其实这个时候言语兑了很多水,实际不是那么回事。人在高兴的时候说话经常会有一些夸大,不真实。不管怎么高兴,怎么兴奋,说话还能不走板,不嘚瑟,这是不容易做到的。因此曾子讲,你让他高兴,然后你观察他是不是有虚假的成分,这考察的是什么?一个人能不能沉得住气。
第一条看的是心理素质过不过硬,第二条看的是思维是不是严谨缜密,第三条看的是能不能沉得住气。人一高兴就心浮气躁,这就容易坏事,容易乐极生悲,所以第三条观察能不能沉得住气,在高兴的情况下,说的属实,人不浮,没飘飘然,那他就能始终保持沉稳。
第四条就简单了,“近诸色,观其不逾也”,让他接近美色,“逾”是越、越过、过格。让他接近美色,看这个人是不是有出格的举动,这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平常日子都挺好,为人处世有板有眼,道德修养都有很多优点,但美色引诱,就做过分的事情了,这说明他坚守不了人生原则。所以这条考察的是这个人能不能守住他人生的原则和道德底线。说那有什么关系?一个人守不住,他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,你跟他办事要小心,正常情况下没问题,在最紧要关头,临门一脚的时候,他出现状况了,用我们今天的话说:在革命的最关键时候他叛变了。这种人轻易不出事,出一个就是大事,所以不能用他做大事,这是第四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