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名而无体,忿怒而为恶

“好名而无体”,喜欢名誉但没有实际内容,就是虚名,这也是君子不赞成的。我们讲“实至名归”,做到了自然就享有名声。“无体”,没有本体,没有真正的做到,还要追求名声,这是不对的。你根本就是很吝啬的人,还追求慈善家的美名,那最后怎么能得到呢?想各种技巧或者造假,人生就始终活在虚伪之中,“好名而无体”的人生,就是一直在参加假面舞会,始终在伪装自己,而假面总有摘下来那一天。

人不能追求虚名而无实,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,有了这个心,人生事情的抉择就选不对了。首先考虑的是怎么要名,怎么有面子,然后就把里子扔了。想问题的思路一下就偏了,对问题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“忿怒而为恶”,“忿怒”就是生气,怒气上来就要做恶,干坏事。不生气还行,但若是一生气,不一定做出什么坏事来,这也是要不得的,经常给自己惹麻烦。英雄一怒为红顔,不知道给自己惹多大麻烦。路怒症,今天在马路上一怒,给人家车砸了,结果后面摊官司。因为愤怒,就要作恶干坏事,这也是要不得的。所以修行的关键是要止怒,首先要和自己的怒气做斗争,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就不是君子,也就不会有所作为。

“足恭而口圣”,“恭”是恭敬,对人非常恭敬,叫“足恭”。但问题是“口圣”,嘴上是圣人,修行全修在嘴上,那么他前面的“足恭”就是虚伪的,这是君子不赞成的做法。对人非常恭敬,但是全在嘴上,用东北方言来说,“狗掀门帘子全拿嘴对付”。东北还有一句方言,说“这人能空肚子送你二里地出去”,就是典型的“足恭而口圣”,饿肚子送你二里地。为什么对人这么恭敬、热情,说得天花乱坠,朋友走了送二里地,俩人都饿着呢,实在点儿,留人吃饭多好?这就是典型的“足恭而口圣”。儒家讲的“礼”要落到实处,你如果不能安排人住宿,别问人今晚住哪;你如果不想请人吃饭,别问人吃没吃,这就是礼貌。你不注意这一点,就是“足恭而口圣”。

“而无常位者,“无常位”,没有自己固定的“位”,“位”古人理解为“立”,“无常位”,就是没有一个恒定的能立得住的方面。另一种按字面解释,没有一个稳定的位置,不能给自己谋一个稳定的位置。若是稍微引申一下,把这个“位”理解为“立”的话,就是没有能使自己立得住的东西,这是君子不赞同的。

孔子说自己“三十而立”,就是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,有自己的职业、事业,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有自己的位置,这就是“而立”。引申一下,有安身立命的看家本事,这也叫“立”,人到30岁,就应该有安身立命之本,在社会上就应该有立足之地。

当然前提是孔老夫子“十有五而志于学”,从15岁开始修行,修行到30岁,才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,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,这是修行15年的结果。孔子三十多岁已经开始授徒了,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名望,也有人请他做官。可以说孔子的“三十而立”,是有社会名望、有地位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。我们不要纠结于30岁了,纠结的话,我们就都崩溃了,我们都过30了。所以我特殊强调是修身15年,修的晚点可以晚点成就。现在开始修,15年之后怎么也得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,有安身立命之本,这是孔子给我们立下的光辉榜样。

可能有人会说自己岁数大了,已经50岁了,再修来不及了吧?50岁也不晚啊,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”,蘧伯玉50岁的时候,知道了自己以前49年的错误,不说明蘧伯玉50岁的时候仍在修身吗?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远远高于古人,50岁开始修,15年以后,65岁有所成就还晚吗?一切都来得及,关键是修不修,关键是能不能坚持。

最后要追求有安身立命之本,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,这叫“常位”,这才叫人生最基本的成就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