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类是和你处得越来越近的,我们的心态是“不豫”,不要沾沾自喜。看别人都向你靠拢,便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就是圈子中的老大,沾沾自喜,那么和人交往的状态肯定就不对,就做不到“不赂”了。别人主动来看你,就想有点儿表示,不能让人白来,得让人带上东西走,或是想想对他有什么好处,帮他找个机会,等等,都是“赂”。
上面两句话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类型。第一种类型是和你越处越远的,你应该是什么心态、什么状态、什么做法。另一种类型是和你越处越近的,你应该是什么心态、什么状态、什么做法。不沾沾自喜,就能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,“不赂”,不追求小恩小惠,这种淡淡的关系才能处得长久,才能做到“不绝人之欢”,不断绝别人的友谊。
如果朋友跟你亲近,你一高兴就送东西,下回他来再送,这样下去能持续么?即使你能坚持送下去,人家也会收烦了,这样的关系是不持久的,最后早晚得“绝人之欢”,坚持不下去。所以别给自己起高调,别给自己设门槛,把心态调平和,“不赂”。这种交往虽然平淡却能持久,而密切是持久不了的。
想一想,为什么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?就是因为恋爱的状态持久不了。两人恋爱的时候,蜜里调油,一天不在一起都难受。结婚之后还能保持这种状态么?可能正相反,如果某天媳妇不在家,你可能会想:太好了,终于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。这是因为感情变了吗?不是,其实是前面过于亲密的交往是不正常的,过于亲密无法持久。
我有一个“歪理邪说”,越热烈的感情越持久不了。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,如果他们能结婚的话,恐怕最后也得离婚。为什么?爱得太热烈,结婚之后的平淡,会让人感觉反差太大而接受不了。过得长长久久的老夫老妻,往往没有经历过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。相处的长长久久,一辈子不弃不离的夫妻,谈恋爱的时候往往不轰轰烈烈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,你和某个朋友处得密切了,送人东西、帮人办事,一天不见面都想,天天晚上出去喝茶,到热度降下来维持不了的时候,反差太大难以接受,反而就“绝人之欢”了。
这是曾子讲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心态、状态、方法。曾子虽然仅讲了两个方面,但我觉得基本讲全了,从长时段来看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外这两种情况,一种是离你越来越远的,一种是离你越来越近的。若是能把这两种情况都能调节好,把心态摆正,你身边的人际关系基本就都能理顺了。不管来的、去的、亲的、近的、疏的、密的,就都能处和谐了,大家也就都不说你坏话了,这就是我们追求人际关系上的“善则有邻”,“义则有常”。
我觉得这还是对“义则有常,善则有邻”的进一步阐释。这也是曾子行文的特点:先给出总原则,然后再进行具体阐释。在这里“义则有常,善则有邻”是为人处事、与人交往的一个总原则,下面这些都是对总原则的阐释,具体说明怎么做才能达到“义则有常,善则有邻”,这些都是具体做法,是与前面的行文相配合的。
最后这一句值得我们思考!“亦可谓忠矣”,也可以称得上是忠了。
儒家提倡“八德”,也是本门门规第一条,孝悌忠信礼义廉耻,忠字怎么理解?儒家的“忠”指的是尽心尽力。《论语》上记载,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乎吾身,与人谋而不忠乎”,跟朋友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,这是曾子每天要进行自我反省的。但是如果只读《论语》,你还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尽心尽力。曾子这里做出总结“亦可谓忠矣”,证明将曾子前面说的都做到,才是曾子所说的忠。那么,忠就是“不绝人之欢,不尽人之礼;来者不豫,往者不慎,去之不谤,就之不赂”。
曾子每天反思和朋友交往做没做到忠,其实就是反思和人交往的时候,有没有绝人之欢,有没有尽人之礼,有没有做到来者不豫、往者不慎,去之不谤、就之不赂。具体说,这一天和人交往,有没有不给人面子的事儿?有没有对人不礼貌的事儿?朋友主动来和你交往,是不是私心窃喜,沾沾自喜了,心动没动?朋友离你而去,心里头有没有忧愁、怨恨?对于离开你的朋友,你有没有诽谤人家,说人坏话?主动的向你靠拢的朋友,你是不是给人小恩小惠了?这是曾子修身的一个基本原则。曾子每天反思的三个方面,这是其中之一,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,这句话就是曾子修身的三分之一内容。
曾子毕生的学问核心就俩字,一个字是“孝”。曾子大孝,后面我们会讲到。另一个就是“忠”。我们一定要理解曾子修的“忠”是什么意思?他怎么修的?理解之后我们才能效仿。曾子是我们的光辉榜样,模仿的对象,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,就应该守着曾子这六项基本原则:“不绝人之欢,不尽人之礼,来者不豫,往者不慎,去之不谤,就之不赂”。这就是修身的方向。曾子给我们指明了修身的方向,并且做出了光辉的榜样,我们应该照着做。这就是儒家的修行。
我认为这就是“义则有常”。什么叫义?“义者宜也”,宜是妥当。人与人交往当中怎么做是妥当的呢?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才是妥当的呢?曾子都告诉我们了。当别人主动向你示好的时候不沾沾自喜,也别给人家小恩小惠,想着趁机把他拢络住;当人疏远你的时候也别恨人家,背后说人坏话。这就是与人交往应有的正确心态。
和人交往的时候最主要的方法是“不绝人之欢,不尽人之礼”,人家主动示好,我们得接着,人家对我有礼貌,我不能没礼貌,面儿上得过得去。这就是曾子告诉我们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心态、状态、做法,是曾子修行的很重要的内容。所以这句话我讲的多一点。
这也是对“义则有常,善则有邻”的进一步阐释。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合到一起也许更好一些,中心思想就是阐释怎样做到“义则有常,善则有邻”。下面这些方面你若是做到了,就是“义则有常”。为什么曾子每天坚持反思这些内容?就是要做到“义则有常”,持之以恒。做到了“义则有常”,结果就是“善则有邻”,朋友一定越来越多,人际关系处理得越来越好,人脉也越来越广,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,朋友们对你的评价也越来越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