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信其言,从之以行,人信其行,从之以复;复宜其类,类宜其年,亦可谓外内合矣。
“人信其言,从之以行”,道理很简单,别人相信你说的话,才能跟着你去做。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上一个自然段的阐释,是在阐释君子为什么要修“行必思言之,言之必思复之”?曾子给我们的理由是:别人相信你说的话,才能跟你去做这件事。归根结底就是一个“信”字,你能够取信于人,首先要能把自己想明白,别人才能相信你。
这买卖到底能不能挣钱,你自己调研都没弄清楚,现在直接拉我投资,问两个关键问题,答的都是不着边际,我能投吗?你期望我投资30万,我只能拿3千当友情奉献。为什么?因为这项目你根本就没想明白。上面讲的君子的修行,是为了“信”字。自己能想明白,才能跟人说明白;能跟人说清楚,人家才能相信你;能相信你说的话,“人信其言”,才能跟着你做事,这叫“从之以行”。
就以我们弘扬国学为例,自己还说不清楚,别人怎么能跟着你做?你说修身可好了,好在哪?怎么修?全都说不清楚,别人能跟着你修吗?首先要“人信其言”。要“人信其言”,先得你自己想明白、说明白,你那说法还得能重复。今天跟我说这么修,明天说的是另一样,言不可复,别人能相信你吗?所以修身是我们的基本功,你得修,然后才能跟别人说明白,才能做到弘扬。想做到弘扬国学,自己必须修。这是讲儒学、讲国学的一个难点啊!自己若是不修不练,讲不明白,听众对你也没有信任,就会不信其言了。
讲任何课程,学员对老师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。讲企业管理,学员不会问讲课的教授自己管没管过企业。他不用真修真练过,学员也能听,也能认可,认为老师讲的有启发、有道理。但是讲修身可不是这样,如果你自己不修不炼,你说不清楚,而且学员也不认可。讲儒学自己都不修身,听众肯定不认可,这一点是很重要的。
实际上,我觉得讲修身和讲艺术有相通之处,讲艺术就具有这个特点。比如讲书法,你自己写的不好,学员绝对不听你讲。先得你能行,然后才能给别人讲。所以修身这事儿等于艺术,这俩是相通的。自己先练、先修,才能跟别人说清楚,然后人家才能相信你,才能跟着你学,跟着你练。这叫“人信其言,从之以行”,相信你的说法,才能跟着你做。
下一步是“人信其行,从之以复”,他人相信你的做法,才能跟着你重复做这件事。大家不仅仅会听你的说法,还会看你的做法。说法得到大家的认同,这叫“人信其言”;做法得到大家的认同,这叫“人信其行”。若是说得挺明白,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,大家不会跟着你继续做下去;若是说一套,做一套,言行不一,大家也不会跟着你继续做下去。达到“人信其言”仅仅使事情有了个开端,是善始,事情能不能最终达到预期效果,能不能善终,还要看是否做到“人信其行”。
“人信其言,从之以行”,讲的是你的想法、说法得到大家的认同;“人信其行,从之以复”,讲的是你的做法得到大家的认同。必须说法、做法都得到大家的认同,才能做到善始善终,“人信其言”、“人信其行”,才能使事情达到预期效果,取得成就。若是仅仅做到了“人信其言”,你是能把这件事张罗起来,能轰轰烈烈地做起来,但若做不到“人信其行”,事情注定会半途而废,看不到结果,没有成效。
可以说,曾子第一句话是在讲想法,第二句话是在讲做法。
别人跟着你做这件事,必然要看你的做法,看你的做法和说法是否匹配。你说的天花乱坠,最后不照着做,那大家是不会跟随的。所以第二句讲“人信其行”,别人相信你的行动,看见了你的做法和说法匹配,并认可你的说法和做法,然后才能“从之以复”,才能跟随你来重复这件事情。所谓重复这件事情,就是持续地跟你合作,一直走下去,否则人家浅尝辄止,半路撤了,如果大家都是这个态度,这件事也就必然半途而废了。
比如合伙作生意,当时跟我谈融资的时候说的挺好,买卖怎么做,利润空间有多大,我也觉得你说的很好,才拿钱投资入股。等到启动之后,发现你不是按当时说的做,那我还跟着干吗?马上就得要求撤股了吧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你没有做到“人信其行”,做法和说法不匹配,人家对你的具体做法不认可。为什么不认可?因为和当初说的不一样。人家当然就不会“从之以复”,不会接着跟你做下去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曾子的第一句话讲的是说法到位,相信你的说法才能跟着你开始干。第二句话讲的是做法到位,相信你的做法,才能跟着你一直干下去,才有持续性。我们现在讲究可持续发展,必须是你的做法和行动得到大家的认可,就是“人信其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