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虑胜气”后面几句都是对这三个字的具体阐释。什么叫“虑胜气”?具体体现是什么?曾子说就是“思而后动,论而后行。”“论”是讨论、研究。先思考而后再行动,先研讨而后再行动,这叫“虑胜气”。坚持做到这两句,就做到了“虑胜气”。什么事情都先想一想,想好了再做,或者说这个事情比较重大,自己想不明白,那就和别人讨论一下,就着这件事研讨一下。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做调研,这句话不错,但执行的时候经常是走形式了。
做生意的都知道先做市场调研,这就叫“论而后动”,先调研后再决定做不做。我们不是不知道先要做市场调研,但没有重视,市场调研就流于形式了。最终不管调研的结果是什么,这生意都做,那你还调研做什么?我好像没碰到过哪个企业家,做完市场调研后这生意不做了。既然都决定做了,那还调研干嘛?调研不就是走形式、走过场?用儒家的话说不就是自欺吗?是自己骗自己,不用别人骗你。因为内心深处已经决定做,再专门做市场调研怎么能做,找可以做的理由骗自己。最后市场调研不是“论而后动”,而是变成了自欺,把自己骗信了,坚定的相信这买卖能干。
真正的调研,是这件事在“论”之前没有决策,“论”之后才“动”。先做调研、讨论,根据论证的结果再做决策,再决定做与不做,这才叫调研。调研之前已经暗自决定做了,调研不过就是自欺。“论”之前不能有结论和决定,否则“论”就没有意义了。这是曾子教我们做事的方法:“思而后动,论而后行。”什么事情想好了再干,研讨之后再行动。
可能有人还有问题:怎样想才叫想好?我发现很多人不懂什么叫想好了。我说:“这件事想好了再干。”他说:“我想好了,就是干!”这不叫想好,这叫下决心。想什么?就是儒家修身方式的起点:想明白情、欲、念。情指情绪、情感,欲是追求的效果,念是起心动念、动机,简单说,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,要达到什么效果,以及自己与此事相关的情绪、情感都是什么,把这些都真正想清楚、想明白,这叫想好了。
《大学》讲,儒家的修身方式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所谓格物,从浅层次讲,就是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、明白事物,把自己与这件事有关的情、欲、念都想明白,这才是了解自己,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了解他人,才能把事情办明白。这叫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、明白事物。
儒家的修身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格物是修身的第一步,而了解自己是格物的第一步。了解自己要从了解自己对具体事的情、欲、念入手,这是修身的起点。连自己的情、欲、念都搞不清,从修身的角度讲,你还是门外汉,还没入门呢!
儒家强调“反求诸己”,一定回过头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这是儒家处理问题的思路。实际上曾子这段话,就是对儒家修身方式最好的理论注解。“思而后动,论而后行”,就是得先格物、先思考,然后才能用思考管控你的想法、意念、情绪等等,处理问题才是理性的。但想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。我反复的说,儒家修身的起点最难,后面反倒容易。一开始经常搞不清自己的情、欲、念,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心不静。所以儒家修身要从静心开始,这是《修身要旨》上的内容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