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虑胜气

君子虑胜气,思而后动,论而后行,行必思言之,言之必思复之,思复之必思无悔言,亦可谓慎矣。

“君子虑胜气”,“胜”,按照字面意思讲是超越,但古人把“胜”往往解释为“克”,五行相克也叫五行相胜。“胜”是“克”,也就是说,你的“虑”要能克你的“气”,这才是君子。“虑”就是《大学》里说的“六证”,“止定静安虑得”的“虑”,指的是思想,更准确地说是思考。

“气”就不太好找与现代汉语对接的词了,但肯定不是生气,不要理解为怒气,那就太简单了。古人也有的把“气”解释成血气,但我认为不是很精确。实际上“气”就是指你日常生活当中种种发自内心的东西,包括你的情感、情绪、意念和所思所想等等,这些在人生常态下经常左右你行动的东西,就叫做“气”。古人讲“天命之谓性”,在宋明理学的概念里,有所谓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,所以指日常生活中支配你行动的东西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气质、气血、情感或情绪,都对,但都不全面,我也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来翻译它。

“君子虑胜气”,就是你的思考要超越你的行动,你的思想能控制你的各种冲动、欲望和起心动念,这才是君子。你要用思考来克制,来管控你的各种念,这叫“虑胜气”。

打个比方,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。这件事心血来潮,脑子一热,突然间有个想法,有了一种冲动,这都是“气”动了。就这么办了,这时候你就是在“气”的指挥下去行动。君子不应该让“气”来左右自己,而要用“虑”来克制和管控“气”。这时候若是按照“气”的那个想法去做,往往决策是错的,做法也不合适,事情处理的也不妥当。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思考,用思考来管控你的这些想法,用思考来指导你的人生行动,事情要经过深思熟虑。所以《论语》上讲:“三思而后行”。所谓“三思而后行”,就是“虑胜气”。“三思”就是“虑”,要思考,思考之后把冲动管控住、调节好。

脑子里冒出的念头、想做的事情、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等等,都未必是正确的,你有了这些冲动之后,动了之后,要思考,现在这件事虽然我想做,但到底应不应该做?我想这么办,但这么办究竟妥不妥当?你要把“气”放在思考的审视之下,用思考来管控它。最后,你的起心动念都经过认真的思考,这件事我不应该干,觉得不合适的要怎么调整,要怎么克制,都想明白了再去行动,这才叫“虑胜气”。

人生的任何决策,处理的所有问题,都应该经过慎重思考,最后落实到行动上时,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。这件事我办不办?怎么办?办到什么样的效果?这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。按着“虑”去指导行动,不能用“气”去指导行动。

如果你没有思考,那就被“气”左右了。这件事心血来潮办了,之后才后悔。所以说冲动是魔鬼。为什么冲动之后办了一个不应该办的事呢?没“虑”,没思考。一时意气用事,回头一思考不应该这么办,这就是“气”。为什么会意气用事?给自己带来一个很不理想的结果,甚至惹麻烦?因为没思考。

《格言联璧》上讲:“喜来时一检点,怒来时一检点。”这个“检点”就是“虑”。你现在高兴,为什么高兴?高兴的时候也要检查和反思一下自己。我应不应该高兴?高兴到什么程度才是妥当的?否则的话,高兴过了,乐极生悲。“怒来时一检点”,我现在生气了,那在这种场合怒气应不应该发出去?发到什么程度才合适?需要思考。能做到这些,才能做到“虑胜气”。

如果没有修身的话,人生正常状态下多数人是按着“气”来指导自己的行动,结果就是意气用事,效果不会理想。修行人要用“虑”来指导行动。首先用“虑”来审视你的想法和起心动念,并且“虑”也能管控你的起心动念,仅仅能思考是不够的。

比如,我知道我不应该发火,但没控制住,那就是没管控住“气”。所以用了一个“胜”字,“胜”是战胜,古人叫“克”。能用思考来战胜你的情绪,用思考来管控你的起心动念,这才叫虑胜气。修身就是要成为君子,而君子就要做到“虑胜气”。如果没有做到“虑胜气”,就不是君子。处理问题还随心所欲,被左右,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。

这是曾子讲的第一句君子虑胜气,用思考来管控你的各种起心动念,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不都是好的和对的。人的念相当快,相当庞杂,需要你去反思才能想明白。要不然你就被一些妄念、杂念牵着鼻子走了,人生的事情也就处理的混乱了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