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为学做圣贤,这件事他老爸能容忍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跟他老爸提出一个要求,那是他15岁的时候,他要出居庸关考察。当时,明朝在和草原上的蒙古人作战,而且明朝处于劣势,处于防守阶段。咱们今天看到那个长城就是明朝人修的,为了防御北方蒙古人的入侵,而修的长城。今天你说山海关等等这些长城统统都是明朝修的,明长城,不是秦长城。所以你说登上山海关去缅怀秦始皇,那你是穿越了,你让专家笑话,那是明朝修的长城,不是秦始皇修的。因为前线吃紧,王阳明虽然很小,他还很关注国家大事,明朝的部队为什么打不过蒙古人呢?他要出去考察一下,他来想想办法。他老爸迫不得已同意了,他出居庸关考察。考察回来之后,写了一篇长文,据说长达一万字的调研报告。给谁写的?给皇上写的。通过考察,他认为要打败蒙古人,明军应该采取哪些措施、哪些改革等等,他提出了一整套的设想和方案,由于他见不到皇上,这东西递不上去,他跟他老爸商量,让他老爸把这个替他交上去。这回他老爸死活不干。“让我替你把这东西交给皇上,谁知道皇上到最后是什么态度啊?弄不好连我都免了,你太胡闹了,国家大事小孩子写份东西给皇上看,你当皇上那么闲的吗?”这件事他老爸死活没有同意。
结果,王阳明这个时期开始专心致志研究兵法。他想要领兵打仗,为国立功。不仅研究兵法,还研究武术。王阳明箭射的非常好,就是在这个时候练出来的。后面我们还要提到,他统兵平“宁王之乱”的时候,有个监军太监想要让他出丑,在检阅部队的时候,起哄让王阳明去射箭。他不知道王阳明这个是强项,他认为“你一个文人,文人带兵,你这武术肯定不行。现在让你射箭,你要么不敢射,你要敢射你也射不准,让你出个丑。”没安好心。没想到在三军将士面前,王阳明从容不迫走下教场,连发三箭,箭箭命中靶心。一下子在部队里威望上来了。那不是偶然蒙中的,年轻时候就练过。王阳明15岁前后的时候,开始沉迷于军事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要报效国家,解决国家当下最大的问题。说明王阳明从15岁就开始非常关注时事,非常关注国家大事,而且想要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。这应该也是一种心胸和境界的体现。
明代后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对联,可能大家也知道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、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,应该追求的境界。你每天就躲到书斋里头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那个心胸、那个境界就太低了!也就决定了你人生也走不了太高。那么王阳明从很小的时候,他就知道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所以后来才能有那么大的成就。他十几岁时的两件事,我觉得这两件事儿最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。从这个古人的故事里边,我们关照现实,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些启示呢?我们现在每天把孩子圈在书房里边,就知道做作业,这个对他未来发展会不会形成某些弊端呢?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