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阳明心学修静坐需要回避三点,我总结叫三不可。
第一,不可追求避世,就是自己躲到山里头去,在一个远离人烟的地方,处于一个自绝于人类的状态,那是不行的。王阳明的一个弟子叫刘军亮,想要到山中去修静坐,王阳明告诉他,如果你抱着一个讨厌外在事物的心去求静,最后你反而是养成了骄傲的毛病,这是很重要的。你想想你是一种什么心态?为啥在这你不能反思、不能静坐,非得找一个山清水秀、杳无人烟的地方你才能静坐反思?你是一种什么心态,咱们格一格你的情欲念,你不就是认为在这我们影响你吗?在这反思,因为你身边的人和事影响你,你是这么一种心态,所以才要到山里去,我远离你们,你们影响我,这不是傲慢心吗?就你高,就你知道修行,我们都是俗人,我们在这就影响你,这不就养成傲慢心了吗?傲慢心就是一大病根,能滋生很多毛病的一大病根,所以王阳明讲,不要到山中,不要抱着一种对外在事物讨厌的心去追求静坐,那样反而会养成傲慢心。
第二,不可一味求静。王阳明讲,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你天天就知道静,最后晚上打坐时确实能静,心如止水,第二天办事的时候照旧还蒙,什么事儿都整不明白,这叫遇事便乱。这么修,修来修去没有进步,就都白修了,跑偏了。若不能一味求静,不能专门追求静,那我追求什么?省察克治啊!追求这四个字,不能只追求静,静心是一个前提,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,你才能做到省察克治,但静心不是目的,省察克治才是目的。打坐要追求省察克治,要是追求静就跑偏了。王阳明说是有意于求宁静,是以愈不宁静。你要有心去追求这个静,你反而还更加的静不下来了,这是打坐要避免的第二个偏差。
第三,不可追求无念。念不可熄,王阳明的一个弟子问他念能不能彻底消除掉?王阳明说:“念如何可熄。”念不能够完全没有啊,只是要正。把你的念端正,这是至关要务,这是关键,不是追求把“念”消除掉,最后什么想法都没了,大脑一片空白,能和植物人划等号了。是吧?你的心电图都没了,脑电图、脑电波是直线,那你这修行不就是追求植物人效果了,那有什么用?所以,关键是要正,让你的念正确,这个弟子问他有没有无念时,王阳明说实无无念时,确实没有那个无念的时候。
这是静坐需要回避的三个偏差:不可避世,不可一味求静,不可追求无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