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是王阳明人生的第三个时期,我称之为“仕途顺利时期”,这时候他官当得就顺利了。自从龙场悟道之后,王阳明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,官场混的风生水起,相当顺利。38岁开始讲“知行合一”,39岁升庐陵县知县。当然这个历史背景是:大太监刘瑾倒台了。刘瑾倒台之后,朝中政治来了180度大转弯。当年被刘瑾发配那些人,全提拔起来了。当年跟刘瑾对着干的,现在皇帝认为都是好人。都得提拔,然后一查陈年旧账,当年跟刘瑾对着干的,还有一个叫王阳明的,叫王守仁的,这家伙在哪呢?这家伙在贵州龙场驿呢,就说提拔回来吧,安排个县令吧,七品知县。可能有的朋友想,这品级也不算高啊?你还说提拔,提拔才提拔个七品,提拔之前王阳明是几品?明代官员分九品,一到九品,最小是九品。王阳明在这之前担任的驿丞没有品级,在明朝的官制里叫不入流,咱们今天还有这话:“不入流”,啥叫“不入流”?不在九品之内,在九品以下才叫“不入流”,没有品级。王阳明那个驿丞根本就没有品级,从没有品级直接提拔到七品,你想,跃好几个格呢!先是从九品、正九品、从八品、正八品、从七品、正七品,知县是正七品,等于连升六级。这提拔是属于破格提拔了。但虽然破格提拔了,还没有恢复到他被刘瑾发配之前的那个品级。被刘瑾发配之前他已经是六品了,所以虽然当了知县,还没恢复到原来的品级。有可能朝中的大佬们也觉得这有点儿对不起他,所以,他39岁这一年的年底,再一次给他升官,任南京刑部主事,这回就是六品官了。直接拔到六品,他当县太爷没当几天儿,前后几个月,从庐陵县知县被调到南京当刑部主事。那我们需要介绍一下明代的特殊体制,明代早期首都是今天的南京,后来永乐皇帝迁都北京,南京是陪都。明朝的特殊体制:中央政府有两套班子,北京一套、南京一套。南京跟北京一样,也有一套中央政府组织架构。也就是说北京有啥衙门,南京就有啥衙门。但是北京的衙门有实权,管理全国。南京这些相对应的衙门,只管理南京附近。虽然权限小,但是级别跟北京是一样的。所以他升任南京刑部主事,六品官。第二年40岁,转吏部主事,这是平调,还是六品官。在这一年出现一个让我们目瞪口呆的事情,吏部郎中方向夫正式拜王阳明为师。我为什么说目瞪口呆?王阳明作为吏部主事,六品官,方向夫这时候的头衔是吏部郎中,五品官,比他高两级,而且是他顶头上司。打个比方:用我们今天的体制来讲,在你们司里头你是一个处长,你们司长拜你为师,司长拜处长为师,在今天你能想象吗?所以从这个事情上,我非常佩服古人的这种心胸。我们能看出两个问题:第一,证明了王阳明的学问和修行,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,所以比他级别高的人才愿意拜他为师;第二,我们得承认,方向夫这个人,心胸也真了不得,为了追求学问,为了追求修炼,能够放下身段,谦逊的拜自己的手下为师,跟随他修行,这说明方向夫这个人,心胸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。我们好像做不出来。但也是在40岁这一年,十月份的时候,王阳明升员外郎,升任员外郎之后就是五品官了,跟方向夫算是拉齐了。第二年,41岁的时候,升郎中,这个还是五品,当年12月,升南京太仆寺少卿,这是四品官员。43岁这年,再升南京鸿胪寺卿,四品官。然后45岁这年,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还是四品官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从39岁到45岁这六年期间,王阳明从七品官,升到了四品官。咱们做个不太恰当的比方:就好比今天,你用六年的时间,从处长、升到司长、甚至是副部长,咱今天可能吗?好像不可能,是吧?一个处长用六年时间,六年之前是处长,六年之后你再见到他,至少是司长,那个四品官至少是相当于今天的司长,甚至是相当于副部长。就像我现在这个级别,六年之后你再见我,教育部副部长了。你想王阳明这官升的多快?所以我说这是他人生仕途的一个顺利时期,官升得相当快,迅速提到四品大员。然后45岁这一年,接到命令巡抚南、赣、汀、漳等处。南是指南安,在今天福建;赣是赣州,在今天江西;汀是汀州;漳是漳州;都在福建。就是当时的江西到福建一带,地方不安定,强盗盛行,有地方叛乱,明朝出动了几次部队,都不能镇压下去,然后这次,朝中的兵部尚书王琼建议,由王阳明领衔巡抚南、赣、汀、漳等处,去平定当地的叛乱和强盗,这是王阳明人生中第一次统兵作战,由此也就进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,也是第四个时期,统兵作战,统兵平叛时期。
上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