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心西游记》109 灵山

人如果不能控制贪欲,就控制不了七情。不是你掌握七情,像《中庸》上说的“发而皆中节”,而是七情捆住了你,导致你一步一个坎儿,人生总摔跟头。

这跟斗摔在一个“情”字上,你这个“情”字看不开,就总给你带来人生的灾难,你总在这上面栽跟头。像猪八戒不知跌了多少跟头啊!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摔跟头,想想根源是什么,往往和七情有关。

若是因为别的事儿,可能你还不会犯第二次错误,吃一堑长一智,这回在这儿摔了,注意下回不犯同样的错误,但是人在情上却总是犯同样的错误。

所以,《中庸》上才特别强调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这是我们对待七情的态度。正常情况下,应该是控,不发,这才叫“中”。但是在特殊情况下,要用情绪的适度表达来解决问题,这个时候要注意“发而皆中节”,就是情绪的表达要恰当,这样才是你管控情绪,而不是情绪抓住了你。

总而言之,盘丝洞的故事讲的是人的七情,跟前面六耳猕猴的故事结合到一起,暗示我们,修行到第三个层次的时候,重点还是要克制七情六欲,这是第三个层面的修行需要注意的。

再往后,第七十五回以后,唐僧又碰见妖精了,过程不详细说了。最后给我们揭谜底儿,三个妖精,其中一个是金翅大鹏鸟,另外两个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,一个是青狮,一个是白象,这三个妖精合起来对付唐僧。两个是菩萨的坐骑,而金翅大鹏鸟跟释迦牟尼有关系。

书中描写,释迦牟尼向孙悟空说明金翅大鹏鸟的来历。

自那混沌分时,天开于子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天地再交合,万物尽皆生。万物有走兽飞禽,走兽以麒麟为之长,飞禽以凤凰为之长。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,育生孔雀、大鹏。孔雀出世之时最恶,能吃人,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。我在雪山顶上,修成丈六金身,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。我欲从他便门而出,恐污真身;是我剖开他脊背,跨上灵山。欲伤他命,当被诸佛劝解,伤孔雀如伤我母,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,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。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,故此有些亲处。

释迦牟尼曾经被孔雀吃了,他破开孔雀的肚子出来。因为佛曾经从孔雀的肚子里出来,所以释迦牟尼得道之后,封孔雀为“佛母”,当母亲看待。金翅大鹏鸟和孔雀都是凤凰所生,可以说是亲姐妹,这么算来,这金翅大鹏鸟就是释迦牟尼的姨母,当然不是亲的,可算得是佛的一门干亲戚,是“干姨”。

我们发现,这几回描写的妖精全跟佛、菩萨有关。四大菩萨,只有地藏王菩萨的坐骑没有出来惹事儿,剩下那些菩萨的坐骑都变成妖精来难为唐僧。而且到金翅大鹏鸟是层次最高的,跟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系。在《西游记》的故事整体上接近尾声的时候,我们发现妖精的背景越来越深了。

出来难为唐僧的妖精,不是菩萨的人,就是佛祖的人,跟唐僧属于一个系统的。佛是觉,佛陀就是觉悟者,现在是跟他有关的一些东西成为唐僧这颗道心的磨难。这说明什么?当我们修行到最高层次之后,到第三层次的后半截,修心所面对的心魔,或者说对你的心构成磨难的那些东西,恰恰跟你的开悟是一体的。修行到最后你会发现,你的心魔和你的觉悟是一体两面的,是一回事儿,来磨你心的那些东西就是促成你觉悟的东西。分你怎么去认识。

修行到第三层次之后,你应该有这样的自觉——凡是折磨你心的,给你心构成磨难的东西,也恰恰就是使你开悟的东西,它俩是一回事。因此禅宗才讲,烦恼即菩提,看你怎样正确的去对待。如果你逃避、回避,这些是伤害我心的,我都不接触,那么你也就没有觉悟的机会了。

再往后,唐僧师徒已经到印度地界了,还出现了几个偷油贼,就是那三头犀牛。在第九十一回,“话表唐僧师徒四众离了玉华城,一路平稳,诚所谓极乐之乡。”然后到了天竺国外郡的金平府,住在慈云寺,吃完斋饭要走,寺里的僧人留他们观灯。

唐僧问:“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?”这里到释迦摩尼的灵山还有多远?众僧道:“此间到都下有二千里。这是我等走过的。西去到灵山,我们未走,不知还有多少路,不敢妄对。”说明离得不远了。唐僧西行取经,按《西游记》的说法,一共走了十万八千里。这里离灵山只有两千多里了,说明金平府已经是离释迦摩尼住处很近的一个地方了,所以说是天竺国外郡。

这些僧人们留唐僧多住一两天。“过了元宵,耍耍去不妨。”因为当地每到元宵佳节的时候都要掌灯、观灯,留唐僧过元宵节在这里观灯。结果观灯观出事来了,有三个妖精变化成佛祖偷香油吃。

观灯的时候唐僧师徒注意到,有三盏金灯,“那灯有缸来大”,一大缸香油点这个灯。

唐僧回问众僧道:“此灯是甚油?怎么这等异香扑鼻?”众僧道:“老师不知,我这府后有一县,名唤旻天县,县有二百四十里。每年审造差徭,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。府县的各项差徭犹可,惟有此大户甚是吃累,每家当一年,要使二百多两银子。此油不是寻常之油,乃是酥合香油。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,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。三盏灯,每缸有五百斤,三缸共一千五百斤,共该银四万八千两。还有杂项缴缠使用,将有五万余两,只点得三夜。”行者道:“这许多油,三夜何以就点得尽?”众僧道:“这缸内每缸有四十九个大灯马,都是灯草紥的把,裹了丝绵,有鸡子粗细,只点过今夜,见佛爷现了身,明夜油也没了,灯就昏了。”八戒在旁笑道:“想是佛爷连油都收去了。”众僧道:“正是此说,满城里人家,自古及今,皆是这等传说。但油干了,人俱说是佛祖收了灯,自然五谷丰登;若有一年不干,却就年成荒旱,风雨不调。所以人家都要这供献。”

这件事已经给当地老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。点这三盏金灯总计得花销5万多两银子,当地选了240家灯油大户,就是有钱人家,由他们出这笔钱,每家每年得出200多两银子。花这么多的钱,金灯却只能点三夜,因为油都被三个犀牛怪偷走了。

这里我们要注意,这三个犀牛偷灯油吃的时候,是变化成佛祖的形象。这个地方因为离灵山特别近,当地人都信佛,就以为灯油是佛祖拿去了,因此心甘情愿的供养。这给我们一种什么启示?修行到最后也涉及打假问题。因为有妖精变化成佛祖出来揩油。

这是《西游记》故事比较靠后的地方了,也是我们修行到较高层次之后应该注意的事情。有些妖精会变成佛祖的形象到你这儿来揩油。知道你是修儒家的,他也满口仁义道德,跟你讲《论语》等等,实际他的出发点是想要在你这儿占便宜、捞好处。修行到最后,我们还要提防这样一种假佛,修行人要有这个意识。

修行到最后,还要打假,还要提防这个,也不能谁跟你一聊儒家,这就见到亲人了,跟人家掏心掏肺,那你就上当了。孙悟空拿下这三个妖精,暗示我们也不能让这些假的到我们这里揩油,这也是修行人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。

故事一共一百回,这里已经到九十一回了,说明那是后面的事。你真是修行有成,通过修行改善了自己,提升了自己,事业越做越好,修行人的团体力量蒸蒸日上,难免就会有妖精来揩油了。这是到后面我们需要注意的事情。

这里再说一个细节。在第九十二回,把这三个妖精灭掉之后。

八戒与沙僧将他洞内细软宝贝——有许多珊瑚、玛瑙、珍珠、琥珀、琗琚、宝贝、美玉、良金,——搜出一石,搬在外面,请师父到山崖上坐了,他又进去放起火来,把一座洞烧成灰烬。

描写降妖之后打扫战场,这一回写得最细。他们从妖精的洞府里搜出了一石的金银珠宝,都是值钱的东西。为什么孙悟空一听说降妖捉怪就高兴,说买卖来了,降妖挣钱啊!把妖精灭掉之后,妖精洞里的东西就都归唐僧师徒了。并不是把妖精打死之后,他们就直接走了,或者一把火把洞府烧掉。我们看这里描写得多么细致,先把妖精收集的一石细软宝贝搬到外面,然后才放的火。

虽然到第九十二回才这么详细描写,其实这师兄弟仨人一路都是这么干的。妖精打家劫舍,他们打劫妖精。所以一听说哪儿有妖精,请孙悟空降妖捉怪,孙悟空非常高兴,买卖来了。真的是买卖,把妖精打死之后,唐僧师徒就发一笔财。

但这笔钱是怎么用的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把这三个妖精打死之后,事情解决了,从此之后金平府不再用这三个金灯了,就把这240个大户的责任给免了。这些大户省了很多钱,感恩戴德,天天请唐僧师徒吃饭。唐僧去没去吃席,没细说,猪八戒肯定是去了,有请必到。   

八戒遂心满意受用,把洞里搜来的宝物,每样各笼些须在袖,以为各家斋筵之赏。住经个月,犹不得起身。

这家请完那家请,走不了了,在这儿住了一个来月。唐僧心里头着急,要西行取经,可是猪八戒日子过得相当滋润。把在妖精洞里拿来的这些宝贝,每天拿点儿,去赴宴,然后用这些打赏。不仅每天赴宴,好吃好喝,还装大款,他不白吃人家的,吃完了还打赏。在妖精那里打劫的宝贝,就让猪八戒这么花了。

猪八戒代表人的私欲,修行到最后还要注意这一点,别修行有成之后,受人恭敬,这家请,那家请,谁家请都去,不仅去,还装大爷打赏。这成什么了?这就是猪八戒啦!

在这儿住了一个来月,唐僧着急了。

长老吩咐:“悟空,将余剩的宝物,尽送慈云寺僧,以为酬礼。瞒着那些大户人家,天不明走罢;恐只管贪乐,误了取经。”

唐僧是道心,他能够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,所以吩咐孙悟空,把猪八戒打赏剩下的那些宝物,全都送给庙里的和尚,都施舍给他们住的这个庙,然后明天天不亮就启程,免得他们再留。

唐僧西行取经的过程中,降妖捉怪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。但是这个利益,按照唐僧的要求,是不能用到他们师徒的身上,也不能带着去取经的。他们师徒为什么手头一直没钱,从妖精那里抢来的值钱宝贝,都给庙里了。按照唐僧的做法,从妖精那里夺来的宝物,都要施舍出去。取之于妖,用之于民。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注意的对金钱的态度。

唐僧师徒西行不会没有用钱的地方,从妖精那里得来的财富他们全部施舍出去,到他们自己用钱的时候,钱又从哪里来?这有一个细节,往前看第六十八回。

却说行者在会同馆中,着沙僧安排茶饭,并整治素菜。沙僧道:“茶饭易煮,蔬菜不好安排。”行者问道:“如何?”沙僧道:“油盐酱醋俱无也。”行者道:“我这里有几文衬钱,教八戒上街买去。”

在朱紫国,师徒四人住进会同馆,要做饭发现没有调料,就得有钱去买调料了。孙悟空手头有钱,但他说得很清楚,是“几文衬钱”,也就是别人斋僧时施舍给他们的。可见,唐僧师徒不用从妖精那里抢来的战利品,战利品都施舍出去,猪八戒的打赏也是一种施舍,所以唐僧才默认了。而他们自己用钱都是别人施舍给他们的。

《大学》上讲,“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”,关键是财怎么用。唐僧师徒是修行有成之人,正是因为修行有成才能降妖除怪,而降妖除怪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。他们能帮到人,在能够帮到人的同时,他们也能得到巨大的物质利益。可以说体现了《大学》上讲的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”,有巨大的物质利益。但关键是,唐僧做为道心,修道的人,最后如何去对待物质利益?不是用到自己身上,而是“舍”。这是对待“财”的态度。

修行人最后能掌握巨大的财富,但怎么去用?并不是用到自己身上,而是“舍”。用我们今天的话说,就是奉献于社会。

最后提一首诗结束全文吧。

在第八十五回有一首诗:

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。

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

这首诗可以说是禅宗的,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。

“佛在灵山莫远求”,但是灵山在哪儿呢?“灵山只在汝心头”,你的心就是灵山。“人人有个灵山塔”,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灵山,那灵山上住着佛,也就是“觉悟”。换句话说,每个人的心都有开悟的可能。每个人心中都有灵山,每个人心中都有佛,都有觉悟,每个人都存在觉悟的可能,关键在你自己修不修。但这种修行并不是向外求,而是自求本心,向你的本心去求,这就是“好向灵山塔下修”。

你的修行就是在灵山塔下修。灵山在哪儿?“灵山只在汝心头”。所以修行到最后,为什么叫“反求诸己”?一切只在你的心上去求。你的心就是灵山,你的心上就存在觉悟。去掉蒙蔽,现出你心中的灵山,那就是修行,那就是修行最终的归宿。

王阳明有一首诗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。

而今指与真头面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
我们修行到最后,每个人向往着灵山,但是“莫远求”,因为“灵山只在汝心头”。每个人应该都是回归于自己心的灵山,这是修心的终极境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