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心西游记》102 三调芭蕉扇

从第五十九回开始,孙悟空三调芭蕉扇,故事的详细过程就不说了,唐僧在火焰山前受的一难是跟火有关。然后,第六十二回、第六十三回,他去帮人家降妖、夺宝贝,那个妖精是水里的,跟龙有关。《西游记》里描写唐僧遇难,跟水、火有关的,总是连着写,中间不穿插别的故事,而且肯定是火在前,水在后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,这涉及《周易》,火是离卦,水是坎卦,离卦在下、坎卦在上,是六十四卦的既济卦,而既济卦的卦性,按照《周易》上讲,叫“既济定也”,事情搞定的意思。所以,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,总是先写火、后写水。

顺便说一句,我对《西游记》故事的解读,是把唐僧遇到情劫作为节点。但实际上,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,就是把火水既济的故事作为节点,为什么呢?“既济定也”,意味着前一个层面的修行已经搞定了,意味着修行上抬升一个层次,进入下一个境界。

但是,我之所以没这么讲,是因为按照这个思路跟第二十三回配不上,因为第二十三回以前先是收心猿意马等等,接着就出现了唐僧的情劫,就是所谓的“四圣试禅心”,四个菩萨变成女人来试探他们师徒。所以我才把情劫作为节点。

到第五十九回开始,唐僧遇到的磨难先是火,后是水。这是第五十五回的唐僧的情劫之后,先讲完真假美猴王,识别真心、假心之后,讲修行人要遇到的磨难,也可以说是心魔。但是,心魔自何而来呢?

首先,三调芭蕉扇,表面上看,是铁扇公主难为孙悟空,她是牛魔王的媳妇,而牛魔王跟孙悟空是什么关系?孙悟空在花果山占山为王当妖精的时候,他们俩是八拜之交的把兄弟。所以,修心到第三层次之后,带给你磨难的还是当年一些和你有交情的人,这是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点。

实际在修心的第二个层面里,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。还是牛魔王一家子,就是红孩儿,牛魔王的儿子,还是使火的,给唐僧带来一劫。所以,修行到一定境界之后,产生心魔的,就是对你的心是一种磨难的事情,往往来自于你的老朋友。第二层次里描写的是红孩儿,第三层次描写的就是牛魔王夫妇了,总之都是原有的人际关系。

修心到第三层次之后,你面临的一个困境,或者说你必须过的一个坎儿,是原有的人际关系怎样去重新协调。如果你协调不了,那就是火焰山过不去。你就会有火,而且是莫名之火,这火从哪儿来的我们知道吧?

这火是孙悟空自己惹的,他大闹天宫,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出来,蹬下来两块砖,这两块砖落到人间之后,变成火焰山。这个火是孙悟空自己惹起来的,最后只有把这火平息,才能继续在修行的路上前进。而和这个火有关的人往往是你的亲朋故旧,这是修心到第三个层次需要过的一个坎儿。

以前很密切的朋友,现在却成为你的心魔,他能让你动火,如果不能把心态调整好,过不了这个坎,你就会因他而发火,那在修行上就不能进步了。

比如,以前关系特别好的两个哥们,现在我跟他谈点儿儒家思想,他就跟我说,别扯这个,我这火就上来了。这时候最容易动火。要不是老朋友而是陌生人谈的话没有这个问题,人家不喜欢听就不说了,最可怕的是老朋友,非常好的朋友,十几年的弟兄,现在我学儒学了,非常有心得,跟他分享一下,然后他告诉我,别扯这个。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动火了,那么你的修行也就止步不前了。

“三调芭蕉扇”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在这里:怎样去协调这些老关系,而且关键是你自己不能生气、不能动火。不动火才意味着你的修行进步了,越过火焰山,继续前进了,如果你动了火,那么你在修行上就止步不前了,没过去这火焰山。

关于火焰山的故事还有一个细节,在第二调芭蕉扇的时候,牛魔王去赴宴,在第六十回,牛魔王跨上“辟水金睛兽”去赴宴了,他去哪儿了?这里头交代,“乱石山碧波潭”。这里在讲火的时候,埋下了一个伏笔,后面就是水。等到第六十二回,偷佛塔顶上舍利的那个妖精就是乱石山碧波潭的,这里已经跟后面的故事有关联了。

牛魔王去赴宴,孙悟空跟着他,偷了辟水金睛兽,自己变成牛魔王,回来找牛魔王媳妇儿,把芭蕉扇骗出来,这就是孙悟空二调芭蕉扇。

最有意思的是,孙悟空把扇子骗到手之后,不知道缩小的诀儿,就扛着扇子往回走。牛魔王追上来,在第六十一回,看着孙悟空扛着个大扇子,牛魔王也没跟他正面发生冲突,变成了猪八戒来骗孙悟空。

孙悟空见是个八戒的模样,便就叫道:“兄弟,你往那里去?”牛魔王上绰着经儿道:“师父见你许久不回,恐牛魔王手段大,你斗他不过,难得他的宝贝,教我来迎你的。”行者笑道:“不必费心,我已经得了手了。”

接着牛魔王对他说:

“哥哥劳碌太甚,可把扇子我拿。”孙大圣哪知真假,也虑不及此,遂将扇子递与他。

牛魔王把扇子从孙悟空手里骗来了。骗来之后,他把这个扇子“不知捻个什么诀儿,依然小似一片杏叶,现出本像。开言骂道:泼猢狲!认得我么?”

孙悟空是变成牛魔王的模样,从他媳妇那里把扇子骗出来的。然后牛魔王变成猪八戒的模样,再把扇子骗回去。以其治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孙悟空最后有一句感慨。

跌足高呼道:“咦!逐年家打雁,今却被小雁啄了眼睛。”狠得他暴跳如雷。

对我们的提示是,你怎样对人,人就怎样对你。孙悟空怎么去对付牛魔王两口子,牛魔王回过头来就怎么对付孙悟空,都是变成他的亲人来骗,手段是一模一样的。

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特点,当你修行到一定层次之后,你开始思考怎么样遏制自己的火气的时候,就一定要反求诸己,不是去找别人的毛病,而是要找自己的问题。自己哪里处理问题不妥?因为你怎样对人,人就怎样对你。如果不想让人家这样对你,你就不要这样对人。所谓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这是儒家的基本点。

我们再引申一下,反思一下,修行到一定境界之后,为什么还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呢?还跟人家动怒发脾气呢?关键就在这儿,你要怎样对待他人?这个时候你应该想到的是,你怎样对他人,他人就会怎样对你,也可以将此视为一种修行的方法。怎样能控制住火气?就记住这一条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老子讲,“其事好还”,就是我们说的一还一报,你怎么发出去的,还怎么回到你这儿。你对别人发火,最后的结局就是别人也会对你发火,你骗他,最后他也会骗你。这是我们从负面讲。如果从正面,正能量地去理解呢?你如果能真心的对人好,人家也才能真心的对你好。你真心的为他人着想,他人才能真心的为你着想。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。你想要哪一个?你是想让别人骗你啊,还是想让别人对你好啊?这不取决于别人,取决于你自己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