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出场的巴山虎、倚海龙两个小妖的隐喻,当然跟钱还得有关系,因为整个故事就是在谈钱。
巴山虎、倚海龙最开始出场的任务是去接老奶奶。书中设计的人物关系,这老奶奶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妈,也就是说,金角大王、银角大王是她生的,也就是这个东西能生出金银,能生出钱来,隐喻产生财富的根源。而产生财富的是巴山虎、倚海龙接来的。巴山虎、倚海龙,一个代表山,一个代表海,巴和倚是同义词,都是依靠的意思,巴山就是依靠山,倚海是倚靠海。这个隐喻是,真正能迎来财富的,真正生成财富的,要么是倚靠山,要么是倚靠海。
求财,怎么求?《西游记》告诉我们: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这是产生财富的根源。你想要找金子、银子,怎么能找到?怎么做才靠谱?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用我们今天的话再引申一下,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,靠生产致富,别靠其他的,精细、伶俐那是靠不住的。
第三十六回实际上是一个过渡,不算唐僧西行九九八十一难的一难,作者写这一回,后面引出乌鸡国的故事。从故事情节来看,这一回实在是可有可无,甚至是节外生枝,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单独做一回?其实跟前面那一回是有连带关系的。前面几回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故事,主要谈的是钱,俗话说有钱有势,所以接下来的第三十六回主要讲的是势,也可以说是人情冷暖。
第三十六回主要的故事情节是,唐僧西行途中到一个庙里去借宿的过程。故事情节很简单,但反映出庙的主持是相当势利的一个人。这与前面金角、银角的故事结合起来,隐喻是,修行人应该排除掉金钱和权势的干扰。
西行到了敕建宝林寺,师徒商量谁去借宿。
悟空道:“师父,这寺里谁去进去借宿?”三藏道:“我进去。你们的嘴脸丑陋,言语粗疏,性刚气傲,倘或冲撞了本处僧人,不容借宿,反为不美。”
在西行途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,往往都是唐僧出面,因为三个徒弟长相就吓人,只有唐僧才是正经人,真正的一个人形。一般需要跟人沟通、求人帮忙的时候,都是唐僧出面。
接着描写唐僧进去借宿,一开始先是拜佛,“到大雄宝殿,那长老合掌皈依,舒身下拜。”进庙先拜佛,唐僧不缺礼数。所以后来人家不借宿、刁难他,唐僧是没有毛病的。
为什么不同意借宿?因为“势”,这家伙势利眼。
那道人急到方丈报道:“老爷,外面有个人来了。”那僧官即起身,换了衣服,按一按毗卢帽,披上袈裟,急开门迎接。
僧官开始态度还挺好,但当他看见:“三藏光着一个头,穿一领二十五条达摩衣,足下登一双拖泥带水的达公鞋”,这两句话描写唐僧的打扮,这僧官一看唐僧的打扮了,是一个穷人,马上看不起他了。
僧官见了,大怒道:“道人少打!你岂不知我是僧官。”
傲慢心上来了,他有社会地位,而且他还很在意这个社会地位。然后他说,“但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,我方出来迎接。”他讲究他的身份,让我出去迎接的,得是城里有身份、有地位的人来降香,一般人我不出去迎接。“这等个和尚,你怎么多虚少实,报我接他!”“这等个和尚”,对唐僧很看不起,一句话没说,就瞧不起唐僧。为什么?看衣裳。
过去有句俗话,远敬衣服近敬才。要得到周边的人的尊敬,远的时候靠的是衣服、包装,近了人家敬你敬的才是才能、才华。这个远近指人际关系,就是熟不熟。所谓近指熟人,这个人跟你相处一段时间,比较熟悉你了,这个时候他尊敬你,不是因为你穿什么衣服,而是因为你的才华、才能,你因为自身的能力素质得到身边熟悉的人的尊重。远的、不熟的人呢?往往看的是你的外表,你能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,关键是你的外表够不够光鲜、是不是体面。
唐僧衣服不行,所以没有得到尊重。我们换个角度去想,唐僧如果把观音菩萨给他的袈裟披上,这僧官绝对不会是这个态度。
说到这里我们才能理解,儒家为什么强调“出门如见大宾”?着装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只要你走出家门,就好像去见最尊贵的客人那样,那穿着就不能太随意了吧?当你到了一个不熟悉你的地方,在着装上虽然不一定追求穿得多好,但至少要庄重得体,这样才能得到那些不熟悉你的人的尊重。
我们以前说过僧人为什么披袈裟?两种场合披袈裟,一个是说法,一个是托钵。原因就是要表现庄重。尤其托钵的时候,为了和乞丐相区别,我不是要饭的,所以得披上袈裟,表现出庄重。唐僧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。
当然,僧官看衣服决定是否尊重人,本身修养不够,而且有傲慢心,觉得自己很有身份,是僧官,只有够级别的人来他才接待,其他人是不接待的,这种接人处事的方式不对。但是儒家强调反求诸己,不能到别人身上找原因,我们管不了别人,我们只能管自己。这个社会就是这样,不修的人居多,远敬衣裳近敬才的人居多,所以我们得适应这个社会,而不是让社会适应我们。所以这里别管僧官的毛病,唐僧自己也有毛病,着装不够庄重。
下面僧官的表现相当不礼貌。
“看他那嘴脸,不是个诚实的,多是云游方上僧,今日天晚,想是要来借宿。我们方丈中,岂容他打搅!教他往前廊下蹲罢了,报我怎么!”然后抽身转去。
直接就说唐僧“不是个诚实的”。这明显是歹猜,傲慢之后就是歹猜了,和唐僧一句话都没说,就看衣裳不太好,然后就说看他那嘴脸都不是个诚实人。跟唐僧一句话都没说直接就回去了,告诉他手下人,他肯定是来借宿的。这个格物格得到是对,那怎么处理呢?让他上前廊下蹲吧。
很不礼貌的对待唐僧,没和唐僧说话,跟手下的所谓道人谈这番话,没背着唐僧,唐僧都听见了。
这实际就是很不礼貌的,要私下里说说也行,当着唐僧的面跟手下人说这种话,而且不是压低声音,直接大嗓门说,实际就是说给唐僧听的,这就让人尴尬,让人下不来台了。唐僧听完这番话之后,
满眼垂泪,道:“可怜!可怜!这才是‘人离乡贱’!”
这也是一句古话,“物离乡贵,人离乡贱”,说东西离开原产地,价位就涨了,人离开家乡,地位就下降了。
但唐僧是非常精明的,这一点我反复强调,所以唐僧没和这个僧官说什么,但是他心里想:
和尚,你不留我们宿便罢了,怎么又说这等惫懒话,教我们在前道廊下去“蹲”?此话不与行者说还好,若说了,那猴子进来,一顿铁棒,把孤拐都打断你的!
唐僧心里是这么想的,但这个心思动了之后,我们就发现唐僧实际上连解决方案都有了。你不尊敬我,不留我宿,让我上走廊里去蹲,我有招儿对付你,为什么?我跟你好说好商量你不干,换一个横的试试。所以说唐僧的心眼儿是相当多的。
但是,唐僧与这僧官交涉未成,接着人家回屋了,唐僧追进去了,他不是破罐子破摔直接叫孙悟空来横的,唐僧还是要尽最大努力,不行再说。但沟通之后到底也没成功。
其实僧官也有特殊原因,唐僧跟他交流之后才知道他为什么不留宿,后面他自己跟唐僧讲了。
古人云:“老虎进了城,家家都闭门。虽然不咬人,日前坏了名。”三藏道:“怎么‘日前坏了名?’”他道:“向年有几众行脚僧,来于山门口坐下,我见他寒薄,一个个衣破鞋无,光头赤脚,我叹他那般褴褛,即忙请入方丈,延之上坐;款待了斋饭,又将故衣各借一件与他,就留他住了几日。怎知他贪图自在衣食,更不思量起身,就住了七八个年头。住便也罢,又干出许多不公的事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