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孙悟空也看明白了,孙悟空接过话来。唐僧是不想惹事,孙悟空是没事儿找事儿。
孙悟空是什么心理?刚才跟我一通嘚瑟,现在让我比下去了,你又想抢走我这件?好啊,我顺着你,看看你能作出什么妖?孙悟空是这种心态。所以唐僧没说话,孙悟空接话道,“你要怎的看才好?”黑了看不清,亮了晃眼睛,那你说你想咋看?这里不是孙悟空不懂,而是他要挑事了。于是老僧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。
老僧道:“老爷若是宽恩放心,教弟子拿到后房,细细的看一夜,明早送还老爷西去,不知尊意何如?”三藏听说,吃了一惊,埋怨行者道:“都是你,都是你!”
唐僧害怕了,埋怨行者。而行者却笑道,为什么笑?他乐的原因是,果然按照我猜测的来了,就你那小算计我都看明白了。就好比一个小孩子,把东西放在身后,跟爹妈撒谎说没在这儿,这时候你不是生气,而是乐了,跟我还玩这个小伎俩。孙悟空乐了,就这个心态。孙悟空瞧不起老院主也是有原因的,前文有铺垫。
三藏又问:“老院主高寿几何?”老僧道:“痴长二百七十岁了。”行者听见道:“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!”
比年纪?两百七?我仅在五行山下就五百多年,前面还有342年呢。老孙七百多岁,你才两百七,你比得过吗?孙悟空是一个识破奸计的心态,所以笑了。接着跟唐僧说,“怕他怎的?等我包起来,教他拿了去看。但有疏虞,尽是老孙管整。”包上让他拿去看,我看他能有什么花招,一切包在老孙身上。那唐僧阻挡不住,孙悟空脾气上来,直接做主。
把袈裟递与老僧,老僧喜喜欢欢拿走,着幸童将袈裟拿进去,却吩咐众僧,将前面禅堂扫净,取两张藤床,安设铺盖,请二位老爷安歇;一壁厢又教安排明早斋送行,遂而各散。
表面上是相当客气,这是世俗的常态;你只要对着他的心思了,他跟你非常客气。老僧的目的是把袈裟拿到后面去,你若是不同意,那今天就得翻脸;同意了,马上非常客气,安排住的地方,预备明天的早饭给送行等等,这是世俗的常态。说白了,这老头不是修行人,全是俗人这一套,而且是世俗里面道德水准比较低的人,还达不到俗人的道德平均线,已经俗得不能再俗。
我们是不是也碰见过这样的人?他求你办什么事,你若是答应了,那就非常客气,安排吃饭,安排住宿;你若是犹豫,他当时就翻脸,给你赶出去。这样的人道德底线比较低,这老头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。
老僧道:“我虽是坐家自在,乐乎晚景,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。若教我穿得一日儿,就死也闭眼,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!”众僧道:“好没正经!你要穿他的,有何难处?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,你就穿他一日,留他住十日,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。何苦这般痛哭?”老僧道:“纵然留他住了半载,也只穿得半载,到底也不得气长。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,怎生留得长远?”
“众僧”的意见,你喜欢他的袈裟,就留他们多住几天,过足了瘾,再让他们走。这是好人,没想谋财害命,就想怎么能过过瘾。说白了,借别人家豪车开几天,没动歹心。但是,老院主的话里有话,显然已经动了歪心思,他在启发众僧想办法,“怎生留得长远”,就差没明说他要谋财害命了。
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,出头道:“公公,要得长远也容易。”老僧闻言,就欢喜起来道:“我儿,你有什么高见?”广智道:“那唐僧两个是走路的人,辛苦之甚,如今已睡着了。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,拿了枪刀,打开禅堂,将他杀了,把尸首埋在后园,只我一家知道,却又谋了他的白马、行囊,却把那袈裟留下,以为传家之宝,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?”老和尚见说,满心欢喜,却才揩了眼泪道:“好,好,好!此计绝妙!”即便收拾枪刀。内中又有一个小和尚,名唤广谋,就是那广智的师弟,上前来道:“此计不妙。若要杀他,须要看看动静。那个白脸的似易,那个毛脸的似难。万一杀他不得,却不反招己祸?我有一个不动刀枪之法,不知你尊意如何?”老僧道:“我儿,你有何法?”广谋道:“依小孙之见,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,每人要干柴一束,舍了那三间禅堂,放起火来,教他欲走无门,连马一火焚之。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,只说是他自不小心,走了火,将我禅堂都烧了。那两个和尚,却不都烧死?又好掩人耳目。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?”那些和尚闻言,无不欢喜,都道:“强,强,强!此计更妙,更妙!”遂教各房头搬柴来。
这俩人是老院主的徒孙,一个叫广智,一个叫广谋。大家去参悟他们的名字,去掉“广”,一个是智、一个是谋。他俩出的主意都是馊主意,一个说杀人,一个说放火。也就是说,我们世俗当中,号称足智多谋的人给你出的主意,不外是杀人放火。这就是不修的结果,修行人不能给人出这种主意。
如果你现在有事办不成,找个好朋友商量,让人帮忙出出主意,那些号称足智多谋的人给你出的主意,也不外就是杀人放火的勾当。说杀人放火,可能是推向极致了,但归根结底就是损人利己,发展到极致就是杀人放火、谋财害命。在世俗中,如果不修身的话,想要成为一个智者,一个足智多谋的人,天天跟人家请教,自己也练习,想变得足智多谋,能解决问题,最后你学的那些所谓的谋略,不外就是杀人放火,这是往严重了说,往轻了说呢,也不外就是损人利己。
研究谋略研究一辈子,研究了什么呢?就研究如何损人利己,发展到极致就是杀人放火、谋财害命。所以,一个广智,一个广谋,给老院主出的主意,一个是杀人,一个是放火。
如果这两个人的行为颠倒过来行不行?广智出主意杀人,广谋出主意放火,行不行?吴承恩这样写是有讲究的,这是不能替换的。智有智慧的意思,谋是谋略,也有阴谋的意思。让广智出主意杀人,真刀明枪的把人家干掉,这就是世俗所谓的智慧。暗中放火把人整死,这就是世俗所谓的谋略、阴谋。所以倒过来不行,不能说真刀实枪把人整死叫谋略,都明面动手了,怎么能叫谋略、阴谋呢?所以广谋出主意放火,阴着干;广智出主意杀人,明着干。所以,世俗所谓的聪明人、智者,给你出的主意也不外就是怎么明着整,把对手干掉,这叫智慧。上来一个阴的,不用动刀动枪,放火把他们阴了,街坊邻居还得说他们不小心,搭上我们三间房子,我们还是受害者呢。然后你怎么评价?真有谋略啊。所以广智、广谋的行为不能倒过来。
总而言之,让我们反思的就是什么叫智?什么叫谋?如果不修身的话,在世俗里边追求那些智、那些谋,不外就是杀人放火、谋财害命,这是往大里说。往小里说,也不过就是损人利己。
另外,吴承恩给这俩人安排的身份也挺有意思,不是老院主的徒弟,是老院主的徒孙,言外之意就是,这俩孙子!“这俩孙子”号称足智多谋,最后不外就是杀人放火。但是,从老院主到这俩徒孙,还都是和尚,都号称修行的人,这让人怎么评价?你们修什么呢?号称修行的“这俩孙子”就知道杀人放火呀!
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。我们修好了、修坏了先别说,别整成“这俩孙子”。最后修行一气,让世俗评价:哎呀,儒家这帮人,玩不过人家,要阴的有阴的,要坑的有坑的。如果我们修行之后得到的是这种评价,结果你就是这俩孙子。我们不能当“这俩孙子”啊!
下面是安排放火,被孙悟空察觉,他跳上南天门去借避火罩。
行者道:“且休叙阔。唐僧路遇歹人,放火烧他,事在万分紧急,特来寻你借辟火罩儿,救他一救。快些拿来使使,即刻返上。”天王道:“你差了,既是歹人放火,只该借水救他,如何要辟火罩?”行者道:“你那里晓得就里。借水救之,却烧不起来,倒相应了他;只是借此罩,护住了唐僧无伤,其余管他,尽他烧去。快些快些!此时恐已无及,莫误了我下边干事!”那天王笑道:“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,只顾了自家,就不管别人。”
天王不理解,放火应该去找龙王借水救火,为什么借避火罩?天王不理解,因为他没有孙悟空那么多心眼。孙悟空跟他说了实话,找龙王下雨就烧不起来了,孙悟空动的念头是只将我师父、行李、马匹罩住,烧不到自己,然后将他们烧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