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心西游记》061 妖精与猎户

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猎户刘伯钦,他救了唐僧。他在整部《西游记》出场的人物里,除了后面各种路人甲、路人乙之外,是一个比较罕见的正面人物。为什么这么说?在这个猎户身上,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缺点:他热心救了唐僧,又听说唐僧是西行取经的和尚,主动请他到家,安排吃饭、住宿,第二天还送他一程,一直送到边界。

“长老,你自前进,我却告回。”三藏闻言,滚鞍下马道:“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!”伯钦道:“长老不知。此山唤做两界山。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,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。那厢狼虎,不伏我降,我却也不能过界,你自去罢。

刘伯钦送唐僧一直送到他不能再往前走的地方,他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唐僧。从他与唐僧这番交往表现,可以看出来,他是一个很好心的人,难得的一个好人。在他身上挑不出有什么毛病,所以说这个人物是正面的。

但是这个正面人物在这里出现,却是有另一番含义的。为什么?我们仔细去看他的做法,和唐僧是完全相反的。唐僧从小出家,守戒,绝不杀生;而狩猎杀生是猎户的日常工作。唯恐读者不理解这一点,吴承恩借唐僧与猎户对话,把这一点说明了。

伯钦到了门首,将死虎掷下,叫:“小的们何在?”只见走出三四个家僮,都是怪形恶相之类,上前拖拖拉拉,把只虎扛将进去。伯钦吩咐教:“赶早剥了皮,安排将来待客。”话说间,不觉的天色将晚。小的们排开桌凳,拿几盘烂熟虎肉,热腾腾的放在上面。

一般人看这个纯绿色天然野生动物,而且煮的稀烂,还趁热送来了,想的是,这太好了,多解馋啊!但唐僧不一样,看唐僧的表现:

三藏合掌当胸道:“善哉!贫僧不瞒太保说,自出娘胎,就做和尚,更不晓得吃荤。”伯钦闻得此说,沉吟了半晌道:“长老,寒家历代以来,不晓得吃素。

他俩完全相反,唐僧从来不吃荤,猎户家从来不吃素。历代以来,祖祖辈辈就不吃素。难道猎户家不吃蔬菜吗?

“就是有些竹笋,采些木耳,寻些干菜,做些豆腐,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,却无甚素处。有两眼锅灶,也都是油腻透了,这等奈何?反是我请长老的不是。

哪儿有素的?炒青菜用的都是狼虫虎豹的油。唐僧说,我从打娘胎开始,不吃荤;人家猎户说,我们家辈辈不吃素。他们俩是完全相反的。描写这样一个和唐僧完全相反的人物。

唐僧代表道心,代表着修行人;那么这个猎户就代表着普通的、不修的人,所以他的做法与修行人,有的时候是完全相反的,可是我们也找不出他什么毛病。作者在这里暗示我们,不修的普通人中也有一类人,是好人,在他们身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来,人家行的正,坐得端,虽然没修行,但是人家为人处事非常地道,绝对的好人。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,即王阳明说的“满大街都是圣人”。修行人不能瞧不起不修行的,在这里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。

这个猎户并不是修行人,而且他的做法跟唐僧完全相反。可是看完了这段故事,对这个人物我们挑不出毛病,而且很喜欢。喜欢在哪儿?看前面描写他打虎这一段:

过了山坡,又听得呼呼风响。伯钦道:“长老休走,坐在此间。风响处,是个山猫来了。等我拿他家去管待你。”……只见一只斑斓虎,对面撞见。他看见伯钦,急回头就走。这太保霹雳一声,咄道:“那业畜!那里走!”……太保与那虎在那山坡下,人虎相持,果是一场好斗。

这个人物描写的不仅活灵活现,而且非常让人欣赏,用东北话说——多爷们!再看回家,他一只手执著叉,一只手拖着虎,老虎好几百斤重他一手托着,多爷们!到了门首,将死虎掷下,叫:“小的们何在?”看他这气势,处处透露着一种英雄气概,非常令人欣赏。他的做法尽管与唐僧截然相反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这是个人物,是个英雄,是个好人。

作者暗示给我们,有一些和修行人格格不入的人,他不修行,他就是在世俗当中生活,但是他是英雄,他是好人。这种人可能比某些修行人要强的多。

猎户出场在三个妖精后面,两者形成鲜明对比。三个妖精,表面上看像是修行人,满口的“四书五经”,还知道随时、守素,然后就吃人了。而猎户呢,从来不吃素、杀生,什么做法都与唐僧、与修行人是相反的,但是人家真是堂堂正正的人。

在这个社会上,在世俗生活当中,是有这样一类人,虽然他没有真正走上修行之路,但他是堂堂正正的人。甚至比某些满口儒家经典的人强的多。我们没看见猎户说话引经据典,出口成章,很粗俗,但这是一个英雄。

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个人?这是很重要的。

不是说号称自己修行了,就是好人了,他很有可能是妖;也不能因为这人没有学过儒家,没修行,我们就低看人一眼。修行人最没有资格低看别人。所以王阳明才强调,满大街都是圣人,都比我们强。我们要学他人的优点,作为修行人,这是必须的。看他人都比自己强,看他人都是圣人,我们学人的优点,千万不能有看低人的心,否则就是傲慢心。你怎么敢肯定自己比别人强?如果你真有了傲慢心,你就修行到前边描写的三个妖怪的路上去了,这是修行人要注意的。

这个人物,把他描写的跟唐僧完全相反,一个从来不吃荤,一个从来不吃素,但对这个人物的刻画,给我们留下的印象,是非常好的一个人。我们要怎样去评价人,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