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心西游记》055 白龙马

接下来团队还有一个人,说人好像不太准确,就是白龙马。

西行取经的团队实际是五个人,所以西行经过哪个国家去换通关牒文时,用现在话说办签证的时候,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,师徒四人、连马五口。总是要把白龙马算上去。而且到了西天修成正果之后,也有白龙马的份儿,它到了化龙池,重新变成龙,也算修成正果了。唐僧领导的小团队实际是五个人,我们不能把马排除出去,必须把它算上。

必须把马算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,白龙马代表着一个特殊的含义,心猿意马,孙悟空是猿猴,代表心猿,白龙马代表意马,他俩凑到一起才是一对儿,才是一个成语,心猿意马。

或者说,从儒家修身的角度来讲,心似猿猴意如马,最开始修的时候,就是要收心、收意,就是要把心猿意马收回来,控制住,这是关键,是修行的起点。

人的意的特点就像马一样,一不留神就跑没了,不知道跑哪里去了。所以说心猿意马的比喻很形象。而修行首先要做的,就是控住心猿意马,收服心猿意马。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
修行的起点是控心猿意马,修行的终点也是控心猿意马。啥时候真正能把心猿意马降服,也就修成了。这个在《西游记》里有吗?也有。我们看回目里,作者有暗示,一直到第九十八回,标题是“猿熟马驯方脱壳,功成行满见真如”,《西游记》一直描写到师徒四人到了西天,已经修成正果了,这一回叫“猿熟马驯”。“熟”和“驯”的内涵是一样的,把你的心猿意马降服了,就能见到如来了,见如来之后不就修成正果了吗?所以你能把心猿意马控制好,你就修成正果了。到第九十八回才出现“猿熟马驯”,心猿意马才控制住了,在此之前呢?始终是在控制的过程中,并没有完全降服。

作者用这个回目暗示我们,儒家的修行虽然从控制心猿意马入手,但其实这个也是终点,你能把“猿熟马驯”,就修成正果了。白龙马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含义,因此不能把它排除在外,唐僧领导的团队应该是五个人,师徒四人连马五口,马也得算上。

但白龙马在里头始终没有露脸的机会,从它最开始被菩萨降伏之后给唐僧当马,然后这一路就没他的戏了。它出场的时间、次数远远比不上大多数妖精,很多妖精都出现三回,而它一共只有两回里有戏份子。

除去收白龙马一节之外,白龙马另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十回。妖精抓了沙和尚,猪八戒逃走,妖精变成人身,说是国王的女婿,登门相认,又说唐僧是老虎精变的,施法术将唐僧变成老虎。国王信以为真,就把虎关笼子里了。此时孙悟空已被唐僧赶走,没有其他人救唐僧了。

外面人尽传道:“唐僧是个虎精!”乱传乱嚷,嚷到金亭馆驿。此时驿里无人,止有白马在槽上吃草吃料。他本是西海小龙王,因犯天条,锯角退鳞,变白马,驮唐僧往西方取经。忽闻人讲唐僧是个虎精,他也心中暗想道:“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,必然被怪把他变做虎精,害了师父。怎的好,怎的好?大师兄去得久了,八戒、沙僧又无音信!”他只捱到二更时分,万籁无声,却才跳将起来道:“我今若不救唐僧,这功果休矣,休矣!”他忍不住,顿绝缰绳,抖松鞍辔,急纵身,忙显化,依然化作龙,驾起乌云,直上九霄空里观看。

白龙马挺身而出,要救唐僧,但暗算不成,又打不过妖精,反而自己被妖精所伤。

他两个在云端里,战彀八九回合。小龙的手软筋麻,老魔的身强力壮。小龙抵敌不住,飞起刀去,砍那妖怪。妖怪有接刀之法,一只手接了宝刀,一只手抛下满堂红便打。小龙措手不及,被他把后腿上着了一下,急慌慌按落云头。多亏了御水河救了性命。小龙一头钻下水去。那妖魔赶来寻他不见,执了宝刀,拿了满堂红,回上银安殿,照旧吃酒睡觉不题。却说那小龙潜于水底,半个时辰听不见声息,方才咬着牙,忍着腿疼跳将起去,踏着乌云,径转馆驿,还变作依旧马匹,伏于槽下。

除了上面这一回,整部《西游记》中就没有白龙马的戏了,反正他就是唐僧骑的马,那么它怎么能修成正果呢?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在西行途中,它每天就是驮着唐僧,没干别的事情呀,什么降妖捉怪,伺候唐僧起居,都和它没有关系啊。而且它还会拖后腿,那边跟妖精打起来之后,还得让沙和尚看着马,这等于是增加了大家的负担,那它为什么也能修成正果?关键是它一直驮着领导,唐僧去西天一直白龙马驮着,它始终驮着领导,这是白龙马的功劳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