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接着讲唐僧这个人,前面我们把唐僧的出生以及他的生平故事,都已经梳理清楚了。接下来,首先我要阐明一点,我们现在对唐僧有很大的误解,尤其是看完连续剧之后。在大众的心目当中,唐僧好像是一个很迂腐的人,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呢?
有人认为,唐僧迂腐一些有情可原,因为他没入过世,他一直在庙里长大,所以不懂人情世故。而我认为,这是当下对《西游记》唐僧这个人物最大的误解。唐僧绝对不是不懂事,他对人情世故相当了解。这也是我要着重说明的一点。
对唐僧的误解,实际也是对儒家的误解。有些人认为,儒家就是提倡人修道德的,修行之后,道德品质倒是很高尚,可是就把人修呆了,修迂腐了,人是好人,但办不了事,什么事都处理不明白。这是市面上对儒家的误解,也可以说,我们现在对唐僧的误解,跟对儒家的误解是一回事,两者之间有连带关系。
为什么呢?唐僧是我们说的道心。儒家的修行是要恢复赤子之心,就是要保持道心不被污染。换句话说,儒家修行追求的是唐僧那个状态。如果唐僧真是愚蠢的、迂腐的、不通人情世故的、任何事都看不明白的,儒家的修行就有问题了,若是修成了,反而什么事也看不明白了,若恢复赤子之心了,却什么都不懂了,那谁还修啊!这是绝大的一个误解。
儒家修到明心复性,就是唐僧代表的道心,能达到道心的状态,不是不通人情世故,恰恰相反,人情世故很通、很明白。
我先把我的结论跟大家表述出来,然后我们开始论证,仔细思考几个《西游记》中的故事,来看看唐僧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和理解。
首先,我们看唐僧的应变,唐僧怎么应对突发性事件,他绝不迂腐。
举个例子,第五十六回,师徒在路上边走边聊,
猪八戒卖弄精神,教沙和尚挑着担子,他双手举钯,上前赶马。那马更不惧他,凭那呆子嗒笞笞的赶,只是缓行不紧。行者道:“兄弟,你赶他怎的?让他慢慢走罢了。”八戒道:“天色将晚,自上山行了这一日,肚里饿了,大家走动些,寻个人家化些斋吃。”行者闻言道:“既如此,等我教他快走。”把金箍棒幌一幌,喝了一声,那马溜了缰,如飞似箭,顺平路往前去了。
这是猪八戒建议,咱们走得慢了,都走饿了,也见不到人家,得快点走提提速,再找地方吃饭。“行者闻言道:‘既如此,等我教他快走。’”孙行者叫谁快走呢?其实他们师徒四人的行进速度取决于唐僧,三个徒弟都能腾云驾雾,而唐僧不能,整体团队的前进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人,就是唐僧。
顺便说两句,带团队的要记住这一点,团队的前进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人。所以,若发现你的团队前进速度慢了,你别去抓前面那个。因为抓领头的没有用,得让最后面拖后腿的赶上。
唐僧是最后的,这个团队行进速度慢是在唐僧身上,因为他不会腾云驾雾。所以猪八戒说提速,孙悟空也认同,为了让唐僧提速,孙悟空把金箍棒晃了一晃,喝了一声白龙马,白龙马一看孙悟空抽出棒要打它,速度一下上去了。
当然,孙悟空这事做的欠妥当,没征求领导意见擅自做主。唐僧是团队负责人,他没有征求唐僧的意见,就让领导跟着你的速度前进,有时候就会出事,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一难。
由于白龙马受到孙悟空的惊吓,快马加鞭,飞速奔跑,跑出20多里,把唐僧吓坏了,从马上掉下来,缰绳都拽不住了。白龙马跑快了,把孙悟空等人落后面了,唐僧孤身一个人,被强盗抓住了,让他把盘缠留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