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一个细节,与唐僧没有什么关系,但因为出现在第九回中,所以我们插在这里顺带着讲一讲。
在交待西行取经缘起的时候,《西游记》先是描写了一位樵夫和一位渔夫,后面的泾河龙王犯天条,就是因为这个渔夫总找袁守诚算卦,看看在哪里下网打鱼容易收获。
却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,有两个贤人:一个是渔翁,名唤张稍;一个是樵子,名唤李定。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,能识字的山人。一日,在长安城里,卖了肩上柴,货了篮中鲤,同入酒馆之中,吃了半酣,各携一瓶,顺泾河岸边,徐步而回。
喝完酒之后,他们在泾河边散步,渔翁说,他的日子过得好。樵夫说,他的日子过得好。俩人分别作诗,来体现自己的生存状态。连诗带词,在现在这个版本里,就是四五页的内容。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故事的话,不用写这么长吧。若用相声的术语,这包袱皮太厚了,一时抖不开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?实际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。
渔翁叫张稍,樵子叫李定,渔翁跟樵子说:
“李兄,我想那争名的,因名丧体;夺利的,为利亡身;受爵的,抱虎而眠;承恩的,袖蛇而去。算起来,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,逍遥自在,甘淡薄,随缘而过。”
这句话,体现出两个人物的一种生存观,或者说是对人生的理解。
这两个人,从社会地位上来讲处于底层,从经济条件上来讲,连小康都达不到,每天到城里卖完了鱼和柴,才能换出来这一天的饭钱。如果按普通人的想法,人处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,那不得愁死了。
试想一下,你生活在社会底层,现在家里一点存款都没有。当月工资当月没,典型的月光族。但是他俩过得非常好,非常愉快,原因何在?是心态。这种快乐的心态从哪里来?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认知。他们俩怎么去认识人生的呢?要追求“水秀山清,逍遥自在”,没有大富大贵,但是衣食无忧,能吃上饭,不至于断粮,这就已经非常知足了。
在这种非常知足的状态下,首先要有这样一个逍遥自在的心态,然后你才能欣赏水秀山清,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,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。你如果没有这种心态,即使家财万贯,每天为生意愁的都不行了,你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,看不见生命中这些美好的时光、美好的景色。
美是无处不在的,但审美是一种能力。如果你不具备审美的能力,在你的眼里,这个世界就是龌龊的、痛苦的。你具备了审美的能力,你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,生活、生命是多么的美好。但是你想具备这种审美的能力,首先要做到心态的调整,你那颗心得逍遥自在。而要想做到心态的逍遥自在,你对物质的追求要有一定的限度。这俩人对物质的追求很低,每天打了柴全卖了,打了鱼卖了,能挣出生活费了,就觉得知足了,钱就够用了。
对物质的追求降低之后,你的心态才能逍遥自在。否则的话,你对物质的追求没有止境,永远在不知足之中,挣多少钱都觉得不够,然后心就纠结了。这也就是儒家说的心为物役,你的心被外在的物质利益所诱惑,所奴役,天天就跟着物质利益跑,把自己过得很纠结,就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了。
实际上这里谈的根本点,也就是儒家修行的起点,要降低对物质的追求,也就是所谓的寡欲。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上讲:“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。”欲望不能放纵它,你要限制它,一旦放纵你的欲望,你的追求就永无止境,对物质生活就不会满足,你的心就受到了束缚,心就受到了蒙蔽。心受蒙蔽之后,就不是逍遥自在的心了,就看不到生命的美好,也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了。哪怕家有万贯,每天山珍海味,最后就是《大学》上说的那句话:“食而不知其味”。
用这两个人物,实际上点出了儒家修心的起点。所以把这个故事放在最前面,引出后面唐僧的故事。唐僧代表道心,下面要讲道心,如果道心不受蒙蔽,能保持赤子之心,就要降低对物质的追求。这一大段描写的意义在这里。
在讲道心之前,首先讲到这个问题:修心的起点是寡欲,降低对物质的追求。但是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不等于没有追求,在降低物质追求的同时,你才能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人有精神层面的追求,才是真正的人。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,动物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。
下面是以诗词的形式形容他们俩对生活的享受。打柴的作诗、作词,就在描绘打柴的生活是多么美好,山里的生活多么美好,山里的景色多么美好。打鱼的不服,也作诗、作词,就讲打鱼的生活多么美好,水面多么美好,以及各种美好的景色。俩人就开始比。实际上这里在暗示我们,别管是打柴的还是打鱼的,你的生活中都包含着很多美好的东西,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。
这个打柴的、打渔的,都能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么多美好,感觉这种生存状态、这种生活方式多么美好,让人喜悦。他在打柴的时候,在山里看见那么多美好的景色,他知道欣赏;打鱼的看到水里的各种美好,也知道欣赏。这是暗示给我们,你不管从事什么工作,不管在什么生存状态下,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就在你的工作中,这里边就存在着人生的美好,这里边就有充分的值得你发掘的幸福。
换句话说,幸福是一种感觉。找到了这种感觉的人就是幸福的,它跟物质生活没有太大关系。而这两位显然找到了。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能认识到生活的美好,具有这样的审美能力,同时又能享受这种平淡而美好的生活,体验到幸福感,这才是真正的人生。
这部分描写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,你怎么去寻找美好?你怎么去寻找幸福?
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就在你的工作中,这里就有美好,这里就有幸福。如果你具有这样的审美能力,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,你能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享受到幸福,你就会一直在快乐幸福之中,快乐离你并不远,就在你的生活之中。
但如果你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美好、发现美好,并且享受生活的话,那么,你的生活很难有快乐的时候。例如,每天我能在行走、坐卧、吃喝这些事情里,都能享受到美好,那你就一直能够享受到美好。如果我觉得,我的人生只有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时候,挂着奖牌、捧着奖杯的时候,我才能感受到快乐,感受到幸福,那你这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就非常短暂了,就那几分钟。
所以,人生不应该追求生活在闪光灯下,那样的话,人生幸福的时间就非常短暂了。可是,这正是很多世俗人的幸福观,所以他就觉得生命中幸福的时光太短暂了,这一辈子有可能费了几十年的功夫,只能享受十几秒的幸福,之后的后半生就一直在回忆这幸福的十几秒,这日子过得多纠结呀!
修行能带给我们的是快乐、幸福,但首先要降低对物质的追求,别让它蒙蔽你的心,使你的心处在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,洒脱地面对人生,你才能在生命中看到各种美好,才能随时随地享受到幸福。这一部分是提示我们这两点,不是无的放矢的。
为什么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呢?作为下面唐僧故事的引子,修行是为什么?修行就是为了让自己见到自己的本心、本性,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不受蒙蔽,下面就要引出唐僧的道心了,没受蒙蔽的心,他怎么能没受蒙蔽?他怎么能过得快乐潇洒?先做了一个铺垫。
这部分作者用的篇幅很大,他没有把我刚才说的一层意思明白的表达出来,但是他用篇幅来引发读者思考。这部分为什么写如此多的内容呢?我们读的时候,脑子里会产生一个问号。这部分就是一个引子,写这么长做什么呢?是不是败笔?是不是作者写得太啰嗦了呢?不是!他有特殊含义。他之所以写这么长,是用篇幅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。
可能有人会说:哎呀!作者费这么大劲儿,若是你不讲,我都没注意,就跳过去不看了,作者为什么不明说呢?这叫艺术!这才叫文学!如果直接用几句话把这个人生哲理讲清楚,那就不是小说了,那是哲学著作。
我理解,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,它好就好在让读者产生人生的感悟。这不仅仅是指小说,也包括戏曲、电影、连续剧,真正的经典,不会把里边包含的哲理,明确地说到桌面上,而是用故事来让你自己去感悟。这才是文学的魅力,而不是单纯的说教。
文学最大的优点是,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、年龄,读完了之后,感悟是不一样的,这才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。跟你讲完这个故事,每个人从故事里面领悟的东西不一样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,而且同样是你,30岁的时候读有一种感悟,等你60岁的时候读又有另一种感悟,这才是伟大的文学作品。
若把什么事都说清楚了,就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了。第一,不需要你感悟;第二,你可能会反感,又开始教训人了;第三,这事一旦说清楚,没有弹性了,你30岁的时候读也得这么理解,你60岁的时候读也得这么理解,那么,你30岁的时候读过这本书之后,到60岁的时候还需要再读吗?
为什么伟大的经典是常读常新的,吸引着我们一遍一遍重复地去读呢?就因为每一遍读都有不同的感悟,常读常新,每次读都好像读一本新书一样,都有新的感悟。书还是这本书,你为什么读完了之后感悟不一样?你的年龄不一样了,你的人生阶段不一样,你的人生经历不一样,然后产生的共鸣也不一样了,这叫常读、常新。只有常读常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经典,每个人有不同感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经典。
这一部分内容作者不明说,用这种方式让读者去思考,让我们去感悟,这恰恰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