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心西游记》011 孙悟空 六

关于孙悟空拜师,还有一个插曲。指点孙悟空拜师的是个樵夫,他住的地方离灵台方寸山、斜月三星洞很近,在这儿打柴,并且就在这山边住。他给孙悟空指路,告诉孙悟空去那儿。可是他自己不修,孙悟空在海外跨越大洋,经历艰难险阻,奔到这来拜师,他就在老师身边却不修,而且他还知道这个老师是神仙。孙悟空问他,“老兄,你便同我去去,若还得了好处,决不忘你指引之恩。”孙悟空要拉他一起去,他和孙悟空说:

“你这汉子,甚不通变。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,你还不省?假若我与你去了,却不误了我的生意?老母何人奉养?我要斫柴,你自去,自去。”

什么意思?他怕耽误生意,怕老妈没人养,所以他不去。这就是当下我们身边很多人的一个真实写照。他们会说,“国学好,你去学吧,我支持你,我给你引见,你去拜师”。当你问他“为什么不一起学”时,他会说,“我没时间,生意忙,我家老娘没人照顾”。这两个借口是最经常出现的。为什么不学习?为什么不修身?第一,社会工作比较忙,生意比较忙,没时间。第二,家务事缠身。你想想,现在身边人和你说的理由基本上都是这两条。你说周六来听听课,他说没时间,忙。都忙什么?要么是生意,要么是家务,和这樵夫一样。这里设计这么一个人物,实际是和孙悟空做一个对照。描写孙悟空是追求修行的人,而樵夫是世俗的人,你会发现这些世俗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,他认识到这山里有老神仙,他承认这是好事,但是他不修。不修的原因是有俗事、有家务事,忙不过来。我要砍柴,养老妈,生意上忙不过来,没时间,这都是借口。所以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上有一条,有一属官和王阳明说,你这个学问非常好,但是我工作太忙,没时间修。王阳明说我没让你放下工作去修,儒家的修行就在日用平常之中,如果辞了工作去修行,那就不是儒家。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。世俗中不修身的人怕修身学习浪费时间,耽误不得的是生意,是家人。言外之意,你们修行的人是在浪费时间,不做正经生意。这就是世俗人对这件事的看法,借樵夫之口表达出来,这也就是无缘之人。俗话说的好,“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”。这句话非常贴切。孙悟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,有缘。而樵夫天天在这山边,对面不相逢。所以我们现在说传播国学也好,劝人修行也好,用不着死乞白赖,一定要看有缘无缘。我一直说寻找有缘人,无缘的人天天在一起,他也是“樵夫”。另外,为什么给这个人安排这么一个职业,为什么不是猎户呢?意思是他就在这里“瞧”着,樵夫——瞧夫,就在这看着大家修,看着大家练!有人也说,你们启予国学门挺有意思啊!他就是在这看戏呢!我说过,我最讨厌我的弟子是看戏的,你们要注意这一点,千万别做个看戏的主儿。进师门,你是学习和修身,你别到这里看戏。看上去每天跟着听课,觉得我讲挺好,也发自真心地喝彩:师父讲得太好了!结果自己不修也不练!只负责给我喝彩!这样做,你的人生能有好处吗?你自己不修不练,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吗?能获得什么益处吗?你要是真觉得好,就要真修真练,而不是选择观望,选择瞧着。我常说,学习修行是自己的事,我不需要有人叫好喝彩,我需要的是大家练,别当这“樵夫”!这个樵夫,给孙悟空指明了前进方向,然后瞧着孙悟空成仙,那他的归宿又是什么?最终,就是忙于自己的生意吧。

到这里,作者描写的孙悟空,也就是代表的修行人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——修行。这是描写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。最开始因为想到死亡,去追求生命的真谛,要有一个克服艰险的心,坚定地去追求。然后,在茫茫人海中孤独地去寻找,最后终于找到修炼的地方,找到正确的方法,到了这个“心”的所在。所谓的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七星洞”,说的就是心,他终于找到了心所在的地方。我们说孙悟空就是心,心找到了心所在的地方,这心就回家了,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。这时,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,而在这之前,可以说他是有追求但没有真操实练。他虽然走上修行之路,有了修身的追求,但还没有开始真正修,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,心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在的地方。而到了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”拜师之后,这个心才找到了正确的修炼方法,开始步入了正确的修炼,这才是真正的走向了修身之路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