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悟空这个形象代表人心,而人心的根本属性是“仁”,这是问题的关键。从孟子的阐释到宋明理学,发挥出来另一套思想。人心的属性是“性”,从天到命到性。孟子说:人心的根本属性是“仁”,《周易》中说: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是“生”。
而人是宇宙的一员,人和宇宙不是两回事儿,所以修行最后要追求和大道相契合。因为两者是同一回事,所以它们的属性是一致的。那么“生生之谓易”的“生”,也就是作为人心根本属性的“仁”。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宇宙的根本属性是生,而人心的根本属性“仁”也代表着“生”。
为什么要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呢?是要滋养它,使它强壮,才能从心中生发出智慧来。人的智慧从哪儿来?从心生出来的,因为心的根本属性是“仁”即“生”。儒家讲“生生之谓易”,在人的肉身去世之后,心仍然存在,他进入下一层次的“生”。所以这里用两个“生”字。第一个“生”是你这一生;第二个“生”是你的下一生。下一生不是你了,但是生命却在延续,人类社会在发展,宇宙也是一直在发展。这就是生命、人类社会、乃至这个世界的根本属性。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生而又生,生之再生。宋明理学用一个比喻来阐述,一粒种子种下去,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这是“生”;这个果就是种子,再把它种下去,它又进入下一个从发芽到果实的周期,这叫“生生”,这就是“生生不息”。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属性就是不断的、一个又一个轮回的、生而又生的往下发展。而这种“生”叫“仁”,这就是人心的根本属性,“仁义道德”的“仁”。为什么要用种子来比喻?种子就是“仁儿”。“仁”种下去生长开花结果,果壳烂掉又出来“仁”。“仁”再种下去……这个世界能永恒发展,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?靠的就是这个“仁”——既孟子说的人心的根本属性。
以上这些与《西游记》有什么关系?孙悟空出生的地方为什么叫花果山?开完花、结完果,下一步是“仁儿”——孙悟空这个“仁儿”出来了。“仁”——人心也。所以说孙悟空就代表“人心”,人心的根本属性就是那个“仁儿”。这个“仁”有生的能力,符合宇宙的根本属性,和大到契合。作者用这个地名点出了孟子的思想,“仁”——人心也,开完花结完果,孙悟空从这儿出生,人心从这儿来,又代表着生生不息。这实际上就是《西游记》第一回的核心概念。用花果山,用孙悟空,隐含着儒家的宇宙观本体论。
“石猴笑道:“这股水乃看罢多时,跳过桥中间,左右观看,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。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,镌着“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。”石猴喜不自胜,急抽身往外便走,复瞑目蹲身,跳出水外,打了两个呵呵道:“大造化!大造化!”众猴把他围住,问道:“里面怎么样?水有多深?”石猴道:“没水!没水!原来是一座铁板桥。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。”众猴道:“怎见得是个家当?”石猴笑道:“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桥,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。桥边有花有树,乃是一座石房。房内有石窝、石灶、石碗、石盆、石床、石凳。中间一块石碣上,镌着‘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。’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。”
花果山为什么让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?从其他地方长出来不行吗?在《西游记》第一回里这个“石”通“实”。孙悟空从石头里出来的,他是从一个最真实的世界里来的,这是佛教观点,他们认为我们的世界是虚幻的,孙悟空从宇宙源点来。那个源点才是真实的。所以孙悟空从石头里来,是从真实世界里来,进去我们的世界,那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虚幻的,这才是佛教的理念。
“跳过桥头,一个个抢盆夺碗,占灶争床,搬过来,移过去,正是猴性顽劣,再无一个宁时,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。”
在他进水帘洞之后。反复强调石猴,就是真实的猴,反复强调“石”。小猴儿反复搬来抢去的是石头东西。大家是在争一个真实。但大家忘了一点,实际我们都在虚幻里。这个地方的隐喻就是:很多人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,实际上他看到的是虚幻。凡事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真实的,与他人辩论,那你自己本就是虚幻的。你要争真实,你自己本身就不真实。然后下面的故事相对就简单了孙悟空出生之后,然后跟着一群猴在一起混,人类社会出现了,这是群体性的体现。
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,猕猴儿为亲。
人类社会最开始跟大自然是打成一片的。还没有完全从自然界脱离出来。然后跟着这一群猴在一起,这个日子过得也很潇洒,他说,“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”,这个时候,这颗心就已经在今天的这个世界里迷失了。这也意味着人的本性,来到这个社会之后开始迷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