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没有拍电视连续剧之前,《西游记》里描写的那些神话故事,在民间都脍灸人口,广为流传,尽人皆知。但同样一本书《封神演义》,描写的神话故事也相当离奇,我们能知道几个?为什么《西游记》里的神话故事,我们都知道,别的神话故事,在民间就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呢?可能你会认为《西游记》是属于四大名著,大家都读的原因,但我认为可能恰恰相反,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艺术风格能够深入人心,大家才能够记得里面描写的这些神话故事。因为在民间这些神话故事脍灸人口,所以它才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,这个可以说是它最大的艺术成就之所在。它能进入四大名著,我觉得主要靠这一点。这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《西游记》这本书做一个评价,为我们下面阅读、解读做一个铺垫。
我们应该怎么读《西游记》?从上述的内容引申出来,我可以给大家三点建议:第一,书中的诗词歌赋都可以跳过去不看。第二,重复的部分可以跳过去不看。我后面会具体讲到个别处的那种重复是有意义、有内涵的,但绝大多数重复处没有意义,就像我刚才讲到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要金丹那一段,非得跟太上老君再把事情的经过再描述一遍,这个实际没有意义,阅读的时候我认为就可以跳过去。第三,阅读的时候重点读人物对话。我认为作者写的最好的是人物对话。这个故事非常离奇,非常有趣,同时它里面的人物的语言非常有意思,都是小市民的语言,很多语言在今天还在用,读起来非常亲切,所以应该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这里。
除了阅读之外,还有另一个问题: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和阐释《西游记》这本书?《西游记》仅仅就是为了给我们讲一些神话故事,仅仅是用了这些小市民的语言和嘴脸去讽刺各路神仙吗?如果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出发点,我认为它恐怕就成不了四大名著之一了。那么他为什么要用市井生活去描写神仙世界,这本身就在透露给我们一种信息:他不是要描写神仙,是要借神仙说事儿,描写人间百态。太上老君也好,如来佛祖也好,亦或是猪八戒、孙悟空也好,那只是个代号,作者是用他们的故事来展示人间的百态。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,阐释它,这也可以说是《西游记》一个艺术特点。它表面上写的是神话,实际它要反映的是社会市井生活当中的人生百态。我们要解读《西游记》,理解《西游记》,一定要守着这样一个思路。
顺便说两句,清朝开始解读《西游记》时起就有两大派了:第一大派,按道教理解,当然这一派就是从我刚才说的伍守阳开始的,跟他们把书的作者理解为丘处机是有关联的。作为全真教的著名道士,邱处机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?有人说他实际是用小说来讲炼丹。然后清代就有很多人点评《西游记》讲的是炼丹,如何炼丹,炼丹的注意事项等,是把这些故事从道教的角度去解读。还有一派是从儒家的角度解读《西游记》,最离奇的一个观点,认为《西游记》就是对《大学》的具体阐释。哪里讲的是明明德,哪里讲的是亲民,哪里反应的是止于至善,这也是一派。但比较奇怪的是,从来没有人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《西游记》,这也是《西游记》发展演变历史上一个离奇的现象。清朝点评《西游记》的人,有的从道教内丹派的观点出发,认为《西游记》里头隐含着道教内丹派的修炼方法;有的从儒家的观点出发,认为《西游记》里隐含的是儒家的修行方式和儒家思想。可是恰恰没有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去点评《西游记》。表面上看写的取经故事、佛教故事,四个主人公都是和尚,却恰恰没有人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《西游记》。从清朝开始对《西游记》的阐释和解读就有这么两大派,而且各有各的代表作。
而我们下边的阐释站在儒家的角度去理解。我先说总纲,我的理解是什么:《西游记》这本书借神魔故事反映人间百态,隐喻的是修心过程中的种种经历。人在修心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的各种现象,包括怎么去克服,也可以说是修心的次第,这是我的一个总体的思路。到目前为止,我还没有看见有人按我的方法去解读。所以这个大思路确定之后,下面讲的肯定跟其他版本不一样。我们这叫“启予《西游记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