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守阳最开始说《西游记》是邱处机写的,而且还有创作的时间和背景。据说邱处机当年应成吉思汗之召去见成吉思汗,他从山东出发,然后正赶上成吉思汗从蒙古草原出发去西征,邱处机就一路追赶成吉思汗。成吉思汗一直打到西域,邱处机也跟到西域,一直到成吉思汗歼灭花剌子模之后,在兴都库什山的大雪山修整渡夏的时候,终于追赶上了成吉思汗。高原地区海拔非常高,夏天凉爽,适合渡夏。因此,成吉思汗与邱处机便有了这次会谈。
成吉思汗找邱处机也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,想跟他请教一下长生不老的方法,而邱处机劝成吉思汗少杀人。后世对邱处机评价为“万里西行,一言止杀”。当邱处机劝成吉思汗之后,成吉思汗确实少杀不少人。虽然“万里”是个夸张词,但这个距离确实也不短,从今天山东出发,一直走到中亚。邱处机当时已经70多岁,走的时候带了18个弟子同行,最后回来17个,有一个死在中亚,这是历史事实。
伍守阳认为,邱处机就是在去见成吉思汗的过程中写的《西游记》。我们现在学者发现伍守阳搞错了,有张冠李戴之嫌。邱处机在追赶成吉思汗的时候,带了18个弟子,其中有一个弟子李志常对邱处机所经之处的经历做了记录,包括邱处机在途中写的诗。记载西行经历的这本书叫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。
邱处机,全真七子之一,他道号长春真人。伍守阳认为这本书是去见成吉思汗途中写的。从这一点上看,我们就知道他搞错了,他把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当成了我们现在看的《西游记》。但是,也情有可原,因为在古书里边,这本书全名叫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,简称《西游记》,把“长春真人”去掉了。这本书只有两卷完整地传下来了,内容并不多。因为它跟我们现在看的《西游记》重名,所以伍守阳弄混了,就把《西游记》当成了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。
因为伍守阳是明朝末年人,可能清朝入关那年他就死了,他搞混了之后再加上第一个版本《西游记》上没写作者,很多清朝人受伍守阳影响,就认为《西游记》的作者是邱处机,包括一些给西游记作注、作点评的人,都认为是邱处机写的《西游记》。
比较早一点儿指出这个错误的,是清朝大才子、《四库全书》的总编纪晓岚。纪晓岚在他的《阅微草堂》的笔记里,指出伍守阳张冠李戴,《西游记》这本书的作者应该不是邱处机。但他这个观点在清朝还不被认同和接受,一直到近代,几位知名的学者,包括鲁迅、胡适等,对《西游记》的作者进行考证,才把谁是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弄清楚,也就是《西游记》的作者不是邱处机而是吴承恩。经过证实,终于才把版权问题解决了。吴承恩被埋没了很多年,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,居然被搞错了,这在古代也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。关于吴承恩,他之所以版权都被抹杀,原因在于他没有功名。历史上,他是在科举不如意,仕途不顺畅的境遇下,开始写杂剧小说,并以此出名的。
吴承恩的生卒年大概在1500年-1582年之间。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于1527年去世,此后正是阳明心学迅速发展,影响巨大的时候。吴承恩创作《西游记》的这个年代,正是阳明心学呈现上升趋势的时代。因此《西游记》里受到阳明心学思想影响,应该是可以解释通的。在这个历史背景下,按照修心的路数去解读《西游记》,以及《西游记》对修心有哪些启示,我认为这个解读是存在可能性的。正因为吴承恩本人生活在阳明心学呈上升趋势的年代,而且他是江苏淮安人,跟王阳明老家不远,那个地区正是阳明心学的大本营,是阳明心学兴起的发源地。我谈这些,是给自己找个依据,我下面这么去理解《西游记》应该是可以的。吴承恩应该是了解阳明心学的,而且把心学这些东西用到了这本小说里,我现在要讲解的就是把他这些东西再提炼出来。
以上是关于这本书的作者,其次说一下这本书的艺术成就。作为四大名著之一,这本书的艺术成就,相较于其他三大名著略有逊色,这仅是我个人的评价,不见得符合文学家的统一认识。为什么?这本书能进入四大名著,肯定是文学经典,但个人觉得《西游记》的行文有三个方面没有达到尽善尽美,存在瑕疵。我对《红楼梦》的评价是古今中外第一小说,这仅仅是我的偏好。但是对《西游记》我没那么高评价,从小读的时候对它就不是很感兴趣,这回又从头读了一遍,我坚持原来的看法。原因是它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三个方面瑕疵:第一个方面的瑕疵是,《西游记》里保留了一些民间说唱艺术的要素。展开来说,四大名著性质是不一样的,唯有《红楼梦》是纯文人创作,在这之前没有底本,没有脚本。另外三个不是,《水浒》、《西游》、《三国》在成书之前,民间都已经有相关故事流传。这跟中国古代的说唱艺术有关。我们可以肯定,最早宋朝就有一种场所叫“瓦子”,又称“瓦市”、“瓦肆”、“瓦舍”。这个地方相当于今天的娱乐场所,里面有各种表演:唱戏的、演杂技的、说书的......而且当时已经有专业分工,其中说书的还分专门讲佛教故事、专门讲历史故事等等。
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,在成书之前就是说书人讲很多的关于三国的故事。同样,《西游记》在成书之前也是说书人讲很多很多取经的故事。这个故事,我们知道是有一点历史背景的。书里出现的唐僧,也就是玄奘,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。他是唐朝人,西行去印度取经,佛学造诣精深,带回来一批佛经,然后加以翻译。他翻译了很多佛经,被称为中国古代佛经三大翻译家之一。玄奘开创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教派——唯识宗,他是这个教派的创始人。玄奘在印度19年,几乎走遍了印度。他去的时候,佛教在印度还没有彻底衰落,他把当时最正宗的印度佛教原汁原味地带到中国,然后开创了唯识宗。正是因为太原汁原味了,不适合中国国情,所以中国的佛教教材第一个消失的就是唯识宗。唯识宗第一代玄奘是开创者,第二代最有名的是辩机和尚,第三代以后就没有了。所以,文化的传播得适应中国国情才能存在下去,这是一个规律,外来文化必须本土化。只有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在本土扎根。所以后来在中国最兴盛的佛教教派,一个是禅宗,一个是净土宗,恰恰都是跟印度佛教差异非常大,而中国特色非常明显。所以现在你不要怀疑,为什么西餐厅到了中国之后,口味都变了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存活。若干年以前有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,我请他喝咖啡,当时长春刚开始有咖啡。结束之后,我问,您觉得咖啡怎么样?他操着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告诉我:他来到中国之后,有很多学者请他喝一种叫咖啡的东西,但他觉得这不是咖啡。我说那就对了,说明咖啡厅在中国能立得住了。我觉得玄奘的唯识宗在中国最早失传,根源在这,不是他佛学的精深,而是他不适应中国人的需求。但这个历史人物是真实的,对中国佛教发展做出很大贡献,对佛经翻译也做出过很大贡献。而玄奘西行取经,不管对当时还是对后代影响都非常深远。所以到宋朝以后,民间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玄奘西行取经的神话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