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要旨-3修心初级三步曲

儒、释、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,但追求不一样,儒家的静坐并不追求入定、导引、吐纳,而是追求反思。其实,静坐反思只是修心的一个入门功夫,最大的作用是使心静下来,学会思考。通过反思,使我们与心的沟通越来越顺畅,能随时体察自己的心态,这样修心才算做到了实处,也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。例如白天遇到一个极其难缠的客户,与他越谈情绪越激动,最后忍不住发火了,由此引发一系列后果,不得不思考如何补救,晚上静坐反省,发现自己实在不应该发火,遂下定决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再不发火,这是初级阶段的修心。修心的较高层次应是,当客户的言语或行为,使我们逐渐产生怒气时,能够马上觉察到自己内心情绪的细微变化,意识到此时绝不能发火,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,最后将事情圆满解决,客户也满意而归。对此有人怀疑:能达到这种境界么?答案是:能,但需要认真修习。这种修心的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,并且需要循序渐进地习练。

修心第一层

修心第一层,也是入门“静坐思心”。能够真正静下心来,反思一天中情绪的变化,特别是接人待物时的情绪变化,若是做到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,这就算修成了。

修心反思,首先得使自己的心静下来,把原本放出去的心收回来,“收吾本心在腔子里,是圣贤第一等学问”,否则反思极容易跑偏,打坐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。

但刚开始的时候,有些人心躁动的厉害,可能连打坐都坐不住,更不要说反思了,越坐越觉得烦躁。这时候,有几种辅助功法也许会有帮助,如练字、画国画、抄经书、听音乐和读书等。

练字,不管是毛笔还是硬笔都可以,但一定要写楷书,一笔一画、一丝不苟,最好是临帖。画国画也具有同样的效果,不过这个难度较高,若是没有基础,还得先去找个地方学国画,不会画,拿着毛笔乱画可不行,那样只会越画越心烦。抄经书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,抄书时要一笔一画,不要着急,可以给自己规定抄写的时间,但不要规定抄写的字数,以免为了赶进度而抄,这样心就不静了。长期坚持既可以静心、修心,还可以通过抄写熟悉经典的内容,一举两得。听音乐也可以起到静心的作用,但要听舒缓一些的。要提醒自己,无论练字、学画还是抄经,目的是使自己静下来,把心收回来,觉得已经达到这个效果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,修心的反思。如果没有这个下一步,就变成了纯粹的修静,这里的静也是虚幻的,就像王明阳《传习录》中提到的:“静时亦觉意思好,才遇事,便不同。”练字时心固然是静的,可一遇到事儿,一切照旧,显然这种静对解决人生问题毫无作用。

修心第二层

第二层是“定境观心”。静坐中虽然能够反思白天情绪的变化,但若就细微处深究却会觉得模糊,毕竟已经时过境迁,所以最直接的修心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认真观察自己心境的变化。刚开始修习这一层时,应该给自己找一个简单易控的场景,就在这个特定场景中去观察自己心的变化,因此这种练习可称之为定境观心。

换句话说,第一层可以“单练”,第二层和第三层必须对练,要给自己找一个陪练。如果有人经常和你闲聊,而且他说的内容又是你不感兴趣,甚至是讨厌的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有了一个随身陪练。

“对练”的方法是,当陪练开始发招时,一定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平和的状态,然后认真地听他讲的内容,要真的听进去,如果只是敷衍了事,那你的修为不会提高。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自己情绪细微变化。有没有开始不耐烦?有一点儿?好,此时正是修心时,你能不能将这一丝儿不耐烦化去,使心回到平和的状态?如果对方的任何招式都不能破坏你心的喜乐平和,那么可以肯定,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和事,都已经不能撼动你的心了。给自己设计的“定境”不必多,找三个最能扰乱你心的陪练,并逐一过关,练到他们不能轻易撼动你的心,第二层就练成了。

修心第三层

第三层是“随处察心”。由定时定点地接招,发展为随时随地的接招,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什么,随时关照自己情绪的变化,发现不对随时调整。习惯成自然,不论做什么,对自己的心态能做到心中有数,达到这个境界,就算修成了,也就能实现《中庸》中说的“发而皆中节”了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