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效沟通是理解他人的另一重要途径。前面说过的猜测、调查、观察,都是可以由一方独立完成的,而沟通则必须通过互动来完成。沟通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,一是通过沟通让对方了解自己,另一方面是通过沟通了解他人。
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婆媳关系的例子,沟通方面明显存在问题。首先,媳妇和婆婆间沟通不到位,媳妇去挑水,出发点是好的,但没有主动与婆婆沟通,如果她事先跟婆婆讲,您年轻大了,腿脚又不好,挑水的活儿都是我去吧,或者请示,我是先做饭还是先挑水去呢,也就不会有后面婆婆对她的误解了。这是该说的话没说。其次,儿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问题,但不应该把婆婆的不满对媳妇说出来,否则媳妇也不会对婆婆有意见。这是说了不该说的。实际上,有效沟通归纳起来不外就是这两句话:该说的说,不该说的不要说。
那么,说与不说,标准如何确定?说起来也简单,不说容易产生误解,就应该说;说了容易产生误解,就不要说。沟通是为了增进了解、增进感情,如果说一些事情导致误解或是伤感情,显然就不应该说了。
沟通尽量直接
间接的沟通容易产生误解,多一个环节,就多一分出现误解的可能。有这样一个笑话,古代文人行酒令,要求各说一句,得与上家相似。第一人起令,说了句俗话“春雨贵如油”,第二人将“油”听成了“饺子”,接着说:“夏雨如馒头。”第三个人将“夏雨”当成了“夏禹”,于是接着说:“周文王像大饼。”仅仅传了三个人,就已经面目皆非。
我们看综艺节目经常玩一个游戏,甲做一个动作给乙看,乙再学着做给丙看,丙学着做给丁看,都不许说话,最后是丁做,让另一个同学来猜,这个动作是在干什么。观众看了经常捧腹大笑,因为看甲的动作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可以猜出来是在干什么,但传到丁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。
就像我们前面举过的婆媳关系的例子,如果婆媳间可以抛开儿子这个中介,直接沟通,也就没有后面的误会了。不仅家庭关系是如此,社交关系尤其如此。
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沟通呢?从前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原因,两人碰不到一起,自然无法直接沟通,但是,电话、微信等通讯手段,使我们今天基本上排除了这种可能。那么,不直接沟通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,是我们不愿意。为什么不愿意?有些事直接沟通万一不成,双方会非常尴尬。
比如,两位有30年交情的好朋友,一方有一儿,一方有一女,儿女年龄相貌相当,女方想跟男方结亲,如果女方找男方直接沟通,结果男方家不愿意,最后的结果不就是双方尴尬。有些事直接沟通反而不顺畅。又比如,要买亲家的房子,能直接去跟亲家讲价么?此外,还有些事情直接沟通伤感情。但是,如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之一,还不愿意直接沟通,就需要反思一下,自己与此事相关的情、欲、念是不是有问题。
还是说前面婆媳关系的例子,婆婆对儿媳不满,为什么不直接跟儿媳沟通,非要对儿子说。因为婆婆已经陷入念上三大病之一的歹猜了。
不论是猜测、调查还是观察,都是在无法与对方沟通时不得不采取的方法,若能够直接沟通,那些方法就都不必要了。但是,在生活中,我们越是面临重要事件、重要关头,越是不可能与对方直接沟通。妻子儿女、朋友、同学及相熟的人,可以直接沟通,但面对领导、客户,就不可能直接去问“你倒底什么意思”。
总的来说,沟通用于熟人,用于日常生活,应用面广;其他各种了解他人的方法用于不大熟悉的人,应用面窄,但却往往应用于非常重要的场合、非常关键的时刻。两者孰轻孰重,却不好区分。但是,我们却必须弄明白,什么时候可以采用沟通的方法了解他人,什么时候必须采用其他方法了解他人,不要用错了地方。到饭店点菜,朋友询问喜欢吃什么,如果不能直接沟通,含糊其词,让朋友去猜,结果是上来的菜多半不合口味。夫妻间不采取直接沟通的方法,还需要猜来猜去,不仅没有意思,婚姻可能会出现问题。
沟通时的心态很重要
说到沟通,我们又得提到修心,控制自己的情、欲、念。尤其是在进行直接沟通的时候,一定要使自己的内心处在一种喜乐平和的状态,不受外界的干扰才好。否则,就容易出现两个人越谈越僵,最后不欢而散的结局。直接沟通时也要随处观心,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保持平和,那就不要继续沟通了,不论有没有谈出一个结果,都应该立即结束,再谈下去只能是适得其反。
夫妻间吵架,多半是这个原因,已经不能心态平和了,还一定要继续沟通,结果事情没谈明白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,反而大吵了一场。然后不得不考虑的是这场战斗如何收场,原来要沟通的问题反而扔到一边去了。
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平和心态,就不要直接沟通了,可以改为间接沟通,找一个中间人。但要注意,找的中间人应该是心态平和的,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,这样的人给两边传递消息才不会导致误解,而且会对双方的火气起到屏蔽作用。当事人话还没说完,中间人已经火冒三丈地跳起来,这种间接沟通肯定不好
所以说,间接沟通也需要随处观心,不仅观自己的情和念,对方的情和念,还要观中间人的情和念,这样才可能沟通明白。换个角度说,如果我们被拉去当中间人,需要观明白双方的情、欲、念,这样才知道什么话该传、什么话不该传,另外,还要观自己的心,保证自己一直处于平和的状态,没有私欲夹杂其中。
关于转移话题
首先要想明白话怎么说,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,不让人产生误解。这又涉及诚意正心,关键是毋自欺,不要自己欺骗自己,自己都不能认同,自己都觉得不合适的话,就不要说了。搞明白自己的情和欲,真诚地表达出来才好。其次是学会倾听,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。听不明白话是很可怕的一件事,结果必然是鸡同鸭讲,不同频道,也就无法沟通了。
直接沟通中不要随便转移话题。转移话题主要分两种情况,有意转移话题、无意转移话题。无意转移话题的人,不理解大家谈话的主题是什么,也不格物,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随意转移话题。有这样的人在场,正常的谈话经常无法进行,俗话讲,宁跟明白人打一架,不与糊涂人说句话。
有意转移话题至少有四种可能。其一,听明白对方的意思了,不想当场回答,不想表明自己的态度,因此转移话题,就是《孟子》讲的“王顾左右而言他”。这时候,再唠原来的话题,就容易导致尴尬,容易招人烦。其二,出现分歧、争执,再谈下去要谈出火气来,为不伤和气,改谈别的。这时候,再接着谈原来的话题,就是挑事打架了。其三,原来的话题大家谈够了,谈烦了,另起一个更能提起大家兴致的,谈话中冷场经常属于这种情况。这时候,再谈原来的话题,也会令大家讨厌。其四,是为了化解问题。如果我正在气头上骂一个弟子,另一个弟子想办法转移话题,就是想让他师兄弟少挨几句骂,把此事化解开。这时候,坚持聊原来的话题就是使坏了。
学会倾听
在沟通中,倾听往往比表达更重要。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,让对方理解之后,就应该倾听了。要学会作相声表演中的捧哏演员,以适当的插话、提问和接话,给对方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,换句话说,让对方说个痛快。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。第一,对方说痛快了,对我们的好感也就成倍增加了。第二,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,对理解他人、理解事务非常有好处。第三,可以避免言多必失。尤其当自己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的时候,更应该让对方去说。反过来,不考虑他人的感受,只管自己说,沟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怎样能聊得愉快?要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,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。这也是从闲聊中增长知识的最好途径。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那只是输出,聊他人感兴趣的话题,是输入。要想自己有收获,要学会输入式聊天。
理解那一份含蓄
直接沟通的场合可以分为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两种。在正式的社交场合,首先是要遵守社交礼仪,其次就需要格物。在这种场合,要学会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,也要理解他人含蓄地表达的意思,这也是格物的功夫。
最常见的例子,主人问:“饭菜还可口吧?”或是:“还添点什么?”或是:“吃好了吗?”我们都明白,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在关心你吃的好不好,实际他只是含蓄地表达,他要去买单了,可不可以。
我们都觉得外国人简单直接,实际上,在高级别的宴会中,外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含蓄的。在这种场合,直白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甚至是失礼的。当然,我们参与这种正式社交活动的机会是比较少的,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聚会,都属于非正式场合的社交活动,这时最关键的是别把话题扯远了。如果以自己为主,要知道把握谈话的主题和节奏;如果是以别人为主,应该知道怎样适应谈话的主题和节奏。如果是非常亲密的朋友,那就什么都不必想,有话直接说就是了。当我们参加聚会时,首先要弄明白这是个什么场合,然后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