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要旨-17修心的哲学思考

从哲学角度讲,关于修心,什么是心?是谁在修?

王阳明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:

“所谓汝心,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。若是那一团血肉,如今已死的人,那一团血肉还在,缘何不能视、听、言、动?所谓汝心,却是那能视、听、言、动的。这个便是性,便是天理。”

显然,我们这里说的修心的心,指的不是人体的器官心脏,不是“那一团血肉”,因为人死之后,那一团血肉还在,可是这个人却再也看不见、听不到了,也不会说、不会动了。所以,王阳明认为,心指那个能够借助人体器官来看、来听、来说、来动的,用我们今天的话说,就是寄居在人肉体之中的灵魂。心“便是性,便是天理”,是说我们的灵魂中有着对天理的映射。换句话说,什么是心?就是人的灵魂。修心修的是什么,就是滋养人的灵魂,使人的灵魂境界得到提升。

对于第二个问题,王阳明提到:

“这个便是汝之真己。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,若无真己,便无躯壳。真是有之即生,无之即死。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,必须用着这个真己。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。”

真正的自己、真正的自我,“真己”,就是心,就是人的灵魂。所谓“躯壳”,就是人的身体、肉体。“真己是躯壳的主宰”,翻译过来就是,灵魂是肉体的主宰。如果没有灵魂,肉体也无法存在,所以才说“有之即生,无之即死”。我们如果真的为肉体打算,想肉体过得好,定不能抛开灵魂,一定要注意守住我们的灵魂,并滋养它。修心是谁在修?是“真己”,是我们的灵魂。

综上,王阳明的意思是,所谓修心,是我们的灵魂所做的提升境界的努力。

理学与心学共同的口号“去人欲,存天理”,可以说是修心的总的指导原则。人的灵魂中有着对天理的映射,这是我们需要保存的,要保护好的,这样人才能向天理,即绝对真理回归。而干扰我们灵魂、蒙蔽我们心中的天理的,最主要就是人的欲望,这是修心的过程中需要去除的。

可见,“人欲”与灵魂无关,只是肉体的欲望,换句话说,为满足肉体的一切奢侈追求才是“欲”,追求满足灵魂的需求、滋养灵魂、提升灵魂的境界并不是“欲”。从肉体出发思考问题、决定取舍就是“欲”。我们为什么努力赚钱?如果答案是,为吃好的、喝好的、换大房子、开好车,那就是“欲”,因为这些全部都是为我们的肉体服务的,而与我们的灵魂无关。如果答案是为了服务社会、造福人类,或者其他与我们的肉体扯不上关系的目的,那就不是“欲”了。

只是为了服务于肉体,必然导致分别心,因为我们的肉体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东西,与任何其他人的肉体都不会重合,我们要服务于这个特殊的肉体,就必须强调人己之别,然后是为己,这种念头与欲相结合就是“私欲”了。因欲得不到满足而纠结,因出发点是自己利益最大化,遇到问题也就不可能想明白、做明白了。

因此,儒家提倡扩充仁爱,直到“民胞物与”,将所有人看成是自己的兄弟,将万物都当成自己的朋友,去除私欲到无我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恢复了先天的大爱,这才是将心完全打开。这是修心的最高境界,也是我不敢想的境界。即使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,只要我们走在修心的路上,我们就已经从中获益了。虽然登不上珠穆朗玛峰之巅,只要向着珠峰前进,就已经达到了令多数人仰望的人生高度。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