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于上以恭巽,故过则为谄

【格言】

交于上以恭巽,故过则为谄;交于下以和易,故过则为渎。君子见于几微,故不至于过也。——《伊川易传》

 

【译文】

与上级交往,恭敬而谦逊;太过分了就容易流于谄媚;与下级交往,和气平易,过分了就容易轻慢。君子能从细小的地方看清端倪,所以不至于太过分。 

 

【解读】

此条格言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交往做了一个准则,这也是儒家文化作为入世学问的魅力体现。它教导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生存和发展。

在儒家经典中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处理都多有阐述,如《大学》中讲的“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”;《中庸》中讲的“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”等等。

“交于上以恭巽,故过则为谄;交于下以和易,故过则为渎。”这句的解读大家都能理解与执行,就是对上级要恭敬、谦卑;对下级要温和、友善……那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,有的人就处理不好呢?

孟子曰: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 当事情存在差异时,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关系处理得好那是真心诚意的在做;没处理好那就是没有真心做事,只是伪装。

生活中常讲你是否用心在做事,有没有在这件事上花心思等话语。“用心做事”和“花点心思”都讲到心。儒家经典《大学》中讲“心诚求之,虽不中不远矣”真正的用心做事,别人是可以感受到的,这不是伪装可以做成的。这里的心也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中的诚意、正心。

从反面讲“谄媚”和“轻慢”,古人云: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”。当我们对上级领导有所求时,内心就会产生喜、乐、悲、恐等情绪的波动,当这种情绪产生后,心也就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不正。心不正,对待人际关系的判断就变得不准确,在领导面前就会过分的表现恭敬和卑微,开始揣摩领导的心思,在不自然间就会阿谀奉承和拍领导的马屁,这些变化在别人看来就是谄媚。我们也就沦为了“奸、盗”之列。

同理,当心不正的时候,在下级面前就会心生傲慢,做不到平易近人、和蔼可亲。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最后导致没有人愿意亲近,更不用谈成就了。所以人生想要在现实中取得好的成绩,就要从修身做起,恢复先天的明德、善良才能做到亲民,理顺人际关系从而走向成功。

修身的方法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,对待人和事物的分析就会明朗透彻。如同儒家经典《中庸》所讲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对善于从细节思考问题的人来说,哪怕再细小的事情,隐瞒得再好的事情,一切都是清楚、明白的,我们所做的事无处藏身。就会慎重对待独处,不会产生过分的想法,这也是对“君子见于几微,故不至于过也。”的解读。

现实中与人相处,我们要守住诚意正心,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敬慎,做到心存善念真诚无伪。那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,愿意与我们交往,理顺人脉做到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”在事俗中取得成就。 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赵玉强天璇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