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业观前面人,名位观后面人

【格言】

德业观前面人,名位观后面人。

——《倪小野先生全集》

 

【译文】

在道德修养和事业上,要和自己前面的人比较,在名声地位方面,要和自己后面的人比较。

 

【解读】

这句格言讲的是道德修养和事业要多看超过自己的人,名声地位要多看不如自己的人。提醒我们要培养正确的德业观和名位观。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言论,如《周易》中讲“君子敬德修业”“厚德载物”;《左传》中讲君子有三立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;《大学》提出:以修身为本,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;曾国藩说:“吾人只有进德、修业两事靠的住”。我以为德业为根本,名位为花果,君子当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
名声地位的确让人眼羡,欲想求之也无可厚非。但追求名声地位,决不能以失去德业功业为基础。古人云: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”没有正确的名利观,就不可能更好地立功、立言、立德,也就很难有一番作为。人如果失去道德和事业的涵养,就失去了根本,富贵名位不能靠权势或其他的东西来获得和长久保持。犹如花瓶里的花,纵使娇艳风华一时,终究无法长久。所以人们常讲钱权名利转头成空,唯有德业才真正靠得住。古往今来好多例证:试问为什么金陵十二钗里,能力最强的王熙凤下场却最惨?她最后病死在牢狱里,被一张破草席裹着,被扔在荒郊野外的雪地。为什么不少帝王将相最终沦为阶下囚,王朝再不复?再想想如今,为什么很多明星从风光无限、万人追捧到无人问津,甚至身败名裂、遭人唾骂?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,短短不过数十载,翻天覆地的人生变幻比比皆是,只因本末倒置,用错了功夫。

“名是实之宾,无实何能名”“不患位之不尊,而患德之不崇”在人世间只求名声地位,无非是水中捞月,三千繁华,弹指刹那间;百年过后,不过是一捧黄沙。人最宝贵的应是德业。把功夫练到家,把功课做到极致,功名不请自来,功业也会被人们刻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。

纵观古今,帝王将相及各行各业的尖端人物,无一不是以德感人,德行事业成就了,名利地位自然来。《中庸》上有讲舜大孝,武王、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他们因德为圣人,被尊为天子,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获,祖先和子孙后代都有受益。所以感叹:“故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”。宋代大儒们提倡“灭人欲,存天理”,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阳明先生指出好色、好利、好名等心,都是私欲。是人身上不良的后天习染,我们同圣人一样,拥有先天美好的本性,更应向古圣先贤学习,在“明明德”上多下功夫,在培根上下功夫,切勿枝枝叶叶外头寻。儒家强调反求诸己,求在我心,不独得道德仁义,也可得功名富贵,内外双得;不重根本,只向外驰求,终会无法承载,终会被缚累。哪怕侥幸一时求得,也无法长期拥有,名不副实、德不配位多有奇祸的例子很多,所以《周易》上讲厚德载物,唯有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承载才是大道。

儒家重德,强调八德: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。儒家修行以仁为己任,终身只为明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,都是在德上用功。修行人,惟愿终身明明德,愿此心光明。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二代弟子王亚茹顺仁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