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言】
动者宁惟造作乖张,凡妄想、妄言、妄行尽是无穷孽障;静者不但神气安养,凡治民、治物、治国无非收拾本末。
——《心医集》
【译文】
爱动的人不只是作做偏执,所有那些没有根据的想法、言论、行动都是无穷的祸患;好静的人不只安神养气,所有那些治理百姓、事务、国家无非都是以此为根本。
【解读】
格言中所说的“动者”“静者”并不是指人的外在,而是指内心。“动者”之所以“造作乖张”,是因为其内心浮躁、茫然不安,便免不了伴随而來的妄念、杂念,然后一系列的没有理性的思想、言论、行动也就自然而然了,甚至可能带来无尽的祸患……
为什么会有拔苗助长的宋人?为什么已经大军压境司马懿最终却无所作为?为什么关羽会败走麦城?因为当事人心中缺乏静气,在那一刻看不清事实的真相,自然也就不能理性地思考、行动,结果要么是让人觉得行事偏执,比如拔苗助长的宋人;要么可能抱憾终生,比如坐失良机的司马懿;更严重的可能就生命堪忧了,比如败走麦城的关羽。
“静者”能“神气安养”,靠的是内心的那份沉静。诸葛亮要求他的后人“静以修心”“宁静致远”,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说“每逢大事有静气”,可见古人对静的看重。那么,静是什么?静是沉稳,心如止水、波澜不惊;静是踏实,不骄不躁,处变不乱。持静,能安养神气,而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更无一不以静为根本。
既然静如此重要,如何才能做到静呢?那就要远离浮躁,保持“不动”。浮躁会让人急功近利,急于求成,会让人心神不宁、焦虑不安。修静,其实也是儒家修身的一个目标。要想静首先要有愿景,有了愿景就有了人生的方向、人生目标,也就是“知止”了,知止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下来自然可以专注、冷静、踏实、忍耐,可以收吾本心在腔子里,然后执著坚韧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。
当然,要想修静,还需要时时格物自己的情欲念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要减少私欲,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,随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,始终要让自己保持诚意正心的状态,这样就能推己及人,更客观地对待人、事、物。做到这一切,往小里说,有益于身心健康,往大里说,理顺人脉,能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矛盾,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不再是难事了。所说的“凡治民、治物、治国”,就容易了,用孔子的话说,“其如示诸掌乎?”。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孙亚静宇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