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言】
谈书者不贱,守田者不饥,积德者不倾,择交者不败。
——《聪训斋语》
【译文】
爱读书的人素质高,种田的人有饭吃,积德行善的人不会一败涂地,慎重择友的人会立于不败之地。
【解读】
《聪训斋语》是康熙年间大学士、礼部尚书张英的著作,谆谆以务本力田、随分知足告诫子弟。“一纸家书只为墙,再让三尺又何妨”,这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在京城任职高官的这位张大人,至今仍传为美谈。
这段话就是从浅显的道理和生活实处给我们讲述了人生智慧。中国有句俗语叫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还有“种的什么因,得什么果”,在哪里付出就会在哪里收获,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有收获。细细体会,这段话和《大学》的修身有异曲同工之和,“读书者不贱”,爱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差。《大学》八目里的致知,告诉我们学习要获得真正的知识,而读书就是获得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途径,格物致知是修身的起点和着手处。爱读书的人必定是喜欢书中的知识及思想,潜移默化必会影响读书人的认知,对自身行为也会有极大的影响,爱读书的人都是重视提升自我、对自己要求的,是修身很重要的提升途径。
“守田者不饥”,守着良田勤劳耕种的人不会挨饿。知识就像那大片良田,要想在良田上有所收获,必须要深耕勤种,用心打理。所学的知识要应用于实践,践行能生智慧,也就是所学的知识要在行为中体现出来,从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中应用出来,才是真正的将知识学为己用了,才是格物的体现,也是智慧的体现。
“积德者不倾”,积德行善的人不会败亡。一入师门的时候就总听师父强调要持善念,要会“观念头”,其实就是用善这个先天本性去指导我们开启先天智慧,过明白一生。这个善往大了说不就是止于至善吗,那是我们儒学人毕生追求的境界,虽然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达到,但修一点就会有一点的收获与进步,修善念、善行会有很多意外惊喜,所以不会败亡也是自然之中的事。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陈琛宇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