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人有怨,辄思其好处以释之

【格言】

与人有怨,辄思其好处以释之;中心有憾,辄思己过处以宽之。

——《求心篇》

 

【译文】

对人有怨恨之情,就想着这人的好处来消除怨恨;心中有不满意,就思量自己的过错以宽恕他人。 

 

【解释】

与人有怨,辄思其好处以释之,这句话讲的是对自己的情绪管理。如果对某一个人有怨恨之情,就会觉得这个人做什么都是错误的,根本想不起来他优秀的一面。这说明自己已经不能做到诚意正心了,心已经不在本来应该在的位置上了,再看一个人就会戴上怨恨的有色眼镜而不公正。古代有个寓言故事叫《疑邻偷斧》,讲的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,他怀疑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,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、面部表情、言谈举止越看越像是盗斧的贼。后来,这个人上山砍柴,斧子找到了之后,他又碰见邻居家的儿子,再留心看,就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、面部的表情、说话的声音等一举一动完全不像是偷斧子的贼了。这正说明: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先有了怨气,那么就无法想起他的任何好处,会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对,怨气反而越来越深,因此处理问题也不可能准确。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发现他的优点,多想想他的好处,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,莫要被怨气所控制。

中心有憾,辄思己过处以宽之,讲的是对别人要宽恕。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要抱着宽容的态度,不能苛求他人。当发现别人做的事情使自己不满意,就去思考自己办这件事能不能办好?想想自己所犯过的错误,是不是也很多?这样就能宽恕他人了。孔子讲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人都是相互的,是有情感的,如果你苛求别人,别人反过来就会苛求你,所以我们要本着仁者爱人精神,行恕道,别人才愿意跟你交往,才能理顺人际关系,事业才能走向成功。这也是古人提倡的“以责人之心责己,则寡过,以恕己之心恕人,则全交”,意思是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那么就会少犯错误了;用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,就能多交朋友。

总体来讲,这句话集中阐述了一个“情”字,王阳明讲:“除了人情事变,则无事矣。喜怒哀乐非人情乎?自视听言动,以至富贵贫贱、患难死生,皆事变也。事变亦只在人情里。”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好情绪,要做“情”的主人,而不要被“情”牵着鼻子走。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孟见天浩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