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言】
操心怎似存心好,争气不如忍气高。
——《西游记》
【译文】
费尽心思不如存心养性美好,与人斗气不如对人忍让高明。
【解读】
《孟子·尽心上》开篇云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”。用这段话来解读《西游记》中这句经典名句比较适合,这是儒家的修养方法,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,知晓了人的本性。
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是他的个人修为能力。就像那些很厉害的人,他们身边总是很多人围着转,那是因为他为人处事能力强。等到你也像他一样强的时候,自然不需要费尽心思地去认识别人,这时候,他们一定会主动靠近你。儒家的存心养性,这个心性是指世俗层面的心性,这个心是后天的意识心,并非本来心,本来心是没有个心可存的;这个性是指人性,人性则可以培养。作为一个人来说,凡事能存一个好心,一个善良的心,培养出一种高尚的性格,那就不失为一位君子,一位绅士。王阳明说:“事物之来,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。”他认为,加强自我修养,存心养性,是为了致良知,发现良知。存心养性,归根结底是让自己做好一个人,一个真正认识自己心性的成熟的人。虽然不管有事无事,都要做存心养性的工夫,但是只有在无事的时候多多“存心养性”,致良知,才能在有事的时候充分地“事上磨练”。
与人斗气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,这既不能挽回你的面子,也解决不了问题,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。处世高手是绝不会做这种傻事的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你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,说些对不起你的话或做些对不起你的事。这时,你应当怎么办呢?是针锋相对,以怨报怨,还是以慈悲为怀,原谅别人?懂得人情世故,善于处世的人就会选择后者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有了实力,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,能够恰当地利用这种优势,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,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感激。那么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,还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。朋友多了,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,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,后来成为汉朝有名的统帅,如果当时与屠夫斗气,也就没有后面的历史典故,韩信并不是胆怯,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。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,找到那个屠夫,屠夫很是害怕,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,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,并封他为护军卫,他对屠夫说:“没有当年的‘胯下之辱’就没有今天的韩信”。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忍让并且敢于能屈能伸,他们洞察时态,审时度势,运筹帷幄,这才是真正可贵的品质,忠实可靠能够顾全大局。
我们的软肋是看不透、舍不得、输不起、放不下。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、争斗后的隐伤;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、繁华后的宁静;舍不得曾经的精彩、居高时的虚荣、得意处的掌声;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,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;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,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。在生活中学会不要与人比高低,不要嫉妒别人,更不要与人斗气。存心养性都是修身过程,而不是天赋。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,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,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,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,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,让自己变得更强大。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王大军天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