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格言】
大抵人情慕其所无,厌其所有,但念此物若我有之,竟亦何用?使人歆艳,于我何补?如是思之,贪求自息。
——《放翁家训》
【译文】
大多数人都羡慕自己没有的东西,对有的就没多少兴趣。但是应该想想如果有这样东西,对我又有什么用呢?只能使别人羡慕,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?这样一想,贪念就自动消失了。
【解读】
此“物”主要是指外物,比如名利、财货、美色等等,他们构成了对我们心的蒙蔽,使我们心为物役,成为“欲之奴”。如何消减、平熄、战胜这些对外物的贪念呢?方法是反思。每当我们内心情不自禁地产生占有某种外物的冲动时,我们要扪心自问,这些外物值得我们如此追求么?即使得到了又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?
追求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。一种是“鸡肋”,得到也行,得不到也可,那还是趁早放弃吧,因为世事艰难,生活不易,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必须放在更重要的事上;另一种是得不偿失,也就是付出与回报明显不成正比,那我们又何必大费周章呢?
对外物的占有欲或执着心经常造成我们人生两大困境: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;二是得到自己想要的。得不到会紧张焦虑;得到了却又不以为然。这是一个死循环,多少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而苦苦挣扎,多少人受到负面情绪的煎熬而不能自拔。
要想跳出这个困境,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,就必须修儒家八德中的“廉”,也就是修寡欲、控贪念,才能超越外物对心的奴役,使“欲之奴”为“心之主”。
“心之主”是超越贪念和私欲的,以之应对事务,处理问题,如同一碗清水一眼看到底,人和事自然呈现清楚,事情自然办得明白。如此,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自在。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韩雪飞天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