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者必有应而后至,事者必有德而后成

【格言】

道者必有应而后至,事者必有德而后成。

——《鹖冠子》

 

【译文】

为道者顺应万物而后得道,处事者必有仁德而后成事。

 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过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……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道在古汉语里有很多种含义,道路、途径、方法、规律、真理、宇宙本源等等。

这句格言里的“道者”,我理解应该指的是追求认识宇宙本源的修行人。追求大道应该是所有修行人的愿景,大道就好比山顶,有了登顶的决心,才能有一路攀登的动力,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克服情、欲的影响,坚持前行。

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天道是真诚无伪的,人如果修到了至诚,就是“有应”“而后至”就理解了天道。也就是《中庸》里讲的: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儒家的修行从修“诚”开始。

“事者”是指在追求事功的人。人人都想成功,那么人生怎么取得成功?《大学》告诉我们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”成功的基础或者说核心在“德”上,有德之人才能亲民,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说真正的朋友;有了愿意和我们分享资源的人,就能拥有更多的资源;有了资源就能创造财富;有了财富就能实现人生理想。

怎么才能有德?孟子说过:“仁义礼智,非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”儒家认为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,未能显现是因为我们受到后天的习染,被私欲蒙蔽了。修行就是去除这些蒙蔽,让先天就具有的美德重新发扬出来,也就是“明明德”。

《西游记》里唐僧对八戒说:“出家人莫爱小。”出家人就是修行人,修行人要把眼睛放在山顶,而不是身边名利上的小得小失。先有德,才能有道,才能踏上追求大道之路。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朱雪莲宇洁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