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学者,假人之长以补其短

【格言】

善学者,假人之长以补其短。

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
 

【译文】

善于学习的人,总能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 

【解读】

世人皆知“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”,做到却实属难得。想要做到,首先就要做到一个“谦”字,而后格物,了解自己和他人,方知自己之短、他人之长。最后“学而时习之”,才称得上“善学者”。

先说这一个“谦”字。一个人傲慢心足了,自满了,自然就没办法接受来自别人的教化。为人当求一个“虚怀若谷”,才能有所成就。虚怀若谷常用来形容谦恭的人,因为山谷空阔,包容万物,万物生长在山谷中,不受排斥、不受拘束,山谷给他们提供了养料,也尊重了他们的个性。所以他们也点缀了山谷,让山谷郁郁葱葱。虚怀若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“意、必、固、我”,不自负、不自满、不武断、不固执,倾听他人的意见,接受别人的帮助,这是一个人成为善学者的重要条件。

著名学者顾炎武认为,天下的学问无穷无尽;昔日之所得,不足以自矜,后日之所成,又不足以自限。这就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德。

顾炎武所写的《广师》一文,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谦恭,一方面也体现了他格物之准,对自己和他人理解的透彻。“学究天人,确乎不拔,吾不如王寅旭;读书为己,探赜洞微,吾不如杨雪臣;独精《三礼》,卓然经师,吾不如张稷若;萧然物外,自得天机,吾不如傅青主;坚苦力学,无师而成,吾不如李中孚;险阻备尝,与时屈伸,吾不如路安卿;博闻强记,群书之府,吾不如吴任臣;文章尔雅,宅心和厚,吾不如朱锡鬯;好学不倦,笃于朋友,吾不如王宏撰;精心六书,信而好古,吾不如张力臣。”

此外,顾炎武“博学于文”的为学宗旨的一大特色,是他不仅强调读书,而且提倡走出书斋,到社会中去考察、实践。就是我在开篇时候说的,想要做一个“善学者”的最后一步“学而时习之”。

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即使自己做得再好,也还会有很多不足。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,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。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,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。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王翊名天誉
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