遏人之善而扬其恶,不仁也;舍此之善而取彼之不善,不智也

【格言】

遏人之善而扬其恶,不仁也;舍此之善而取彼之不善,不智也。

——《儒行》

 

【译文】

遮蔽他人的善而传播他人的恶是不仁爱的,舍弃这个人的善而选择他的不善是不明智的。

 

【解读】

这段格言,讲了两个重要的概念:一是“仁”,二是“智”。

我们先说“仁”。两千多年来的儒家学者和以儒家修身为指导的人们,学习实践的就是这个“仁”字。什么是仁?两千年来,莫衷一是。那么,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以简单的从造字上来体会一下这个“仁”字的含义。那就是:人两足走路旁,加个二。也就是指“两个人走”。实际上仁字从人从二,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存、互助、互爱的意思。这是“仁”文字上的解释。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呢?《中庸》中举例: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颜回作为贫穷百姓的代表,在与人相处时,每看到他人身上的善,都放在心里,坚守着这个善,固执择善,这就是仁。也就是说,与人相处时,不仅仅是看见自己,更重要的能够看见别人的好。有同情心,有爱心,这才是守着“仁”与人相处。反过来,与人相处时,看到别人好的方面不放在心上,找各种理由借口遮蔽别人的好,甚至还传播别人不好的方面,这显然是一己私欲遮蔽了先天的明德,在人与人之间,只看见了自己,没有守着“仁”与人相处。这就是不仁。

其次,我们再来说说“智”。何谓“智”?知太阳之阴,阳也。智不是耳聪目明的聪明,而是可知天性之知的智慧。简单地说,一个有智慧的人是能够知天性,明明德的。怎样才是有智慧呢?《中庸》中举例: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……”。舜作为优秀的领袖代表,与他人相处时,能够征求他人的意见,分辨那些点点滴滴的日常语言,决策时从其中消弥恶的东西,选择善的去发扬,最后制定、执行适宜多方的政策,这是大智慧。在这里,能够隐恶扬善,选择为善,是智慧的关键条件。相反,如果人与人之间相处,总是因一己私欲而选择对别人的好视而不见;关注的、在意的都是别人的不好,让私欲遮蔽着天性,这就是不智。

“诚之者,择善固执之者也“。择善的智,加上固执善的仁,构成了中庸之德。

 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李景微宇心
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