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言而可常行者,恕也;有一行而可常履者,正也。恕者,仁之术也;正者,义之要也

【格言】

有一言而可常行者,恕也;有一行而可常履者,正也。恕者,仁之术也;正者,义之要也。

——《申鉴》

 

【译文】

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,就是“恕";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践行的,就是"正"。恕,是拥有仁德的途径;正,是遵守道义的关键。

 

【解读】

“恕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行方式。《论语》:“子贡问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’子曰:‘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”《中庸》里也讲“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”“恕”就是宽恕,作为“仁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就是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,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。是选择宽恕,还是选择埋怨甚至是报复。“恕”也是推己及人。如果自己不喜欢,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。除非你不与人打交道,只要是在人类社会中生活,“恕”就是我们修行需要时刻奉行的。

我们经常说:“身正不怕影子歪”,这里的身正有更深的含义——心正。心正才能身正,心正就是心在正位,不偏不倚。做事要符合社会普世价值观,不能受自己私欲的影响,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。偶尔做到这一点谁都可以,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种行为变成常态,这才是修行的意义。

"孔曰仁,孟曰义。”仁义之道,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。孟子对仁义的解释是“仁者,爱人。义者,宜也”。“恕”就是“仁”的一种表现途径,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别人的宽容,就体现了仁者爱人。“义”是儒家八德之一,往大了说是道义,往小了说是妥当。何为妥当?就是中庸之道,就是权衡之道。做事不能以自己的私欲为出发点,要考虑到周边人的利益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,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事情,甚至是不同的情绪来时刻调整我们的状态,让我们在社会当中保持着一种平衡。让每一个跟我们在一起交往的人,都不会感觉到吃亏。找到一个点让大家能够达到共赢,这样我们在社会当中就能吃得开。要做到这样,我们的心必须是正的。

我们在生活当中做到了“恕”和“正”,仁义也就体现出来了。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赵剑巍天砺
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