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愧于口,不若无愧于身;无愧于身,不若无愧于心

【格言】

无愧于口,不若无愧于身;无愧于身,不若无愧于心。

——《观物篇》

 

【译文】

言语上没有对不起别人的,不如行为上没有对不起别人的;行为上没有对不起别人的,不如内心没有对不起别人的。

 

【解读】

惭愧是一种内心活动,心底产生的羞耻或不安的状态。儒家的修身方式提倡自省,每天的自省应该从这三个层次着手:在言语中有没有愧对他人,在行为上有没有愧对他人,在内心的念头上有没有愧对他人。从语言到行动再到内心,三个层次体现着修行的不同高度。人可以欺世盗名,但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,内心的不安是来自人性的光芒。修身就是要克己复礼,把自己身上的劣性去除,恢复人先天的本性。人先天的本性就包含孟子所说的四端:仁、义、礼、智。接人待物是否以仁者爱人为出发点;与人相处是否恰当适宜;和他人交往是否以礼为纲;面对事情是否有是非的分辨。违背了自己的先天本性,内心就会产生愧疚。

无愧,有两类对象,一类是对他人,一类是对自己。对他人无愧是修行的体现,对自己无愧是为人生愿景的奋斗。

对待他人的无愧从点滴做起,哪怕是一句善言,哪怕是一个微笑。举手投足间与他人方便与自己方便。点亮自己内心中的那份光芒使这份光亮照耀每一个黑暗的角落,端正每一个起心动念。

对待自己的无愧从树立愿景完成目标开始,无论平凡与伟大,总要不负这一场人生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授予了8人共和国勋章,他们为国家、为人民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实现了人生的价值,无愧于自己的一生。我们作为平凡世界的一员扮演好自己人生的不同角色,在家庭与社会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,也就不愧我们的人生了。


作者:启予国学弟子王楠天穆

 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